咖哩傳入日本的時間已無考據,約略在明治初期時,日本與英國商人貿易交流從橫濱傳入。開國至明治維新期間,與日本友好的外國商人們紛紛在橫濱修建貴族的宅邸, 透過聘雇的傭人以及進出海外的日本人,咖哩與其他西餐料理同步發展流行。由於日本主要的友好國家為英國和歐洲等國家,因此在英國咖哩料理亦蔚為風行。
咖哩傳入日本後,約20世紀初,英國商人將印度咖哩帶入了日本,愛上了咖哩的日本人依照生活方式以及米食為主的飲食習慣, 發明了將咖哩粉與油脂、麵粉固化的咖哩塊。咖哩塊的誕生讓咖哩料理變得更加方便簡易,不僅與日本米食文化緊密結合外,也成為日本極具代表性的國民美食。
日本咖哩風味較為甘甜,主因在於添加了大量的蔬菜熬煮成為湯底,另外亦會加入蜂蜜、水果等食材,讓口味充滿多層次的變化。在日本除了咖哩飯以外, 之後亦演化出各式獨具特色的咖哩料理,例如,咖哩烏龍麵、咖哩鍋、湯咖哩、乾咖哩等,讓咖哩有更多不同的想像與發揮空間。
1872年 (明治5年)
日本第一本介紹咖哩飯製作方法的書籍《西洋料理指南》
1890年代後期 (明治30年代)
洋蔥、馬鈴薯等蔬果普及化
1906年 (明治39年)
東京神田「一貫堂」販售《咖哩飯的種子》(可融於開水中的咖哩)
1927年 (昭和2年)
東京新宿「中村屋」高級餐廳提供咖哩飯菜單
1930年左右 (昭和5年左右)
咖哩粉銷售量急劇上升
1932年 (昭和7年)
大阪的阪急百貨商廈開設食堂,其咖哩飯大受好評(大眾化料理)
「咖哩」的由來有幾種說法,用泰米爾語(印度半島東南部的泰米爾地方方言 ),一般而言是從「調味汁或者湯汁」的「Kari:」而來的。
印度的咖哩,根據地方、民族、宗教、家庭不同,使用的素材和辛香料也都是多種多樣的。即使是使用同樣的材料,由於使用的辛香料種類和份量的不同,味道也不盡相同。在印度南部, 用缽等器具把辛香料磨碎後才使用(為了渡過暑熱,香味和刺激是必要的)。在北部,辛香料的使用方法與南方有所區別,更加重視香味,因此把粉末狀辛香料置入容器預先保存起來。
「咖哩」其實是由多種香料組合而成,最多可用20多種香料,比如荳蔻、丁香、茴香、肉桂、各色胡椒、辣椒、薄荷、芥茉子等,以及用來上色的薑黃粉,這些香料均擁有其獨特的香氣與味道, 有的辛辣、有的芳香,交揉在一起,不管搭配肉類、海鮮或蔬菜,均有不同的口味。在不同的地域,咖哩也有著不同的風格。
15世紀末,自從哥倫布尋求東洋香料和寶藏的大航海時代開始,歐洲各國開始了殖民地爭奪。17世紀,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印度成立了東印度公司。此後的2個半世紀內,統治著印度。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第一代孟加拉總督將辛香料做成粉末狀帶回到英國。但對英國人來說,混合多種辛香料而製成咖哩粉的做法頗為複雜,因此英國的C&B公司發售了第一款咖哩粉。此種咖哩粉調和了原來咖哩的辣度。
咖哩演變至今,在世界各地結合不同飲食文化而演變出各種不同的風格。
印度咖哩
由於印度人熟諳各種香料特性,加上香辛料使用的差異,口味上迥然不同,各有特色。印度南部由於地理位置較接近赤道,需較刺激性的食物增加食慾,因此口味上較為辛辣,加上高溫氣候使得稻米產量豐盛,多以米為主食。印度北部氣候宜人,多以小麥粉製成的粗圓餅為主食,咖哩料理注重香味,較為溫和,乳製品的添加為其特色。
馬來西亞咖哩
馬來西亞咖哩口感較為清新爽口,由於椰漿的加入,減低辛辣感同時提昇了香味,運用多種特殊香料如羅望子、月桂葉,整體口味清香,充滿南洋風味。
泰國咖哩
泰國咖哩除加入椰漿外,亦添加魚露增強香味,也使得泰國咖哩風味獨樹一格;主要可分為紅咖哩、綠咖哩、黃咖哩,其中尤以綠咖哩最為辛辣,進食時需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