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中午離開花蓮豐濱新社,車子往縱谷走,
我們來到光復鄉馬太鞍溼地裡拉藍的家用餐。
除了餐廳,這裡也有文化體驗。
我們因為時間有點耽擱,到得晚,先用餐。
門面看起來就像住家。
廳裡大約可容納九張圓桌,大家就座後就上菜了。
這過溝菜蕨是拌柴魚片,簡單好味道。
白斬雞做得油亮肥嫩,肉質鮮甜。
山豬肉配上一點糯米椒,再灑上馬告山胡椒,就很有味道。
這道是炒佛手瓜,清甜又爽口。
有提供紫米飯或白飯,自行添飯。
小竹篩墊著飯鍋隔熱,傳統又好用。
豬腳相當Q彈,加上筍絲可解膩,不禁讓我想到滿妹豬腳。
炒山蘇也是花蓮原民常吃的菜,鮮嫩爽脆。
炸溪蝦炸得又香又酥,還多了蔥的香味,咬得卡滋卡滋的。
有一條烤魚呢!彌補了前一晚在原住民一條街沒吃烤魚的遺憾。
阿美族的烤魚是在外面抹鹽,然後再烤熟,
吃的時候把皮剝開再吃肉,吃起來是魚的原味。
我猜想,如果魚先醃過或放香料在魚肚子裡,烤起來應該就會有不同風味。
這是水菜湯,水菜是watercrest,也稱西洋菜。
這菜我是在美國讀書時因為新加坡朋友才知道的,
之前去馬太鞍溼地也知道這裡有,還蠻好吃的,不過台灣的市場並不常見,
不知道是大家不喜歡它的味道口感,還是因為不好種?
現場也賣小米酒,還開了給大家喝,一定要試一下的。
甜甜的很好喝,就是別大口猛喝,會醉喔。
最後的水果是以芭樂收尾。
一旁的竹篩上有今天的食材,我才想起是佛手瓜喔。
我在電視節目看過介紹,阿美族的醃小辣椒是重要食物,現場也有販售。
吃飽後大家移到隔壁的文化教室聽介紹,這裡有些木雕和杵臼佈置。
大家排排坐,由男主人親自解說。
從以前簡單的服飾介紹到現在彩色的服飾,
他手上的那瓶飲料就有這彩色的流蘇圍裙圖案。
到這裡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阿美族傳統捕魚方法,稱為palakaw巴拉告,
意思就是用lakaw捕魚。
lakaw分為三層,底層是大竹管,捕滑溜無鱗的魚,如鱔魚、泥鰍、土虱等。
第二層是用九芎樹枝綑綁而成,是小魚、小蝦、蟹類的生活空間。
第三層用細竹枝或棕櫚葉鋪上,吸引吳郭魚、鯽魚等較大的魚。
最後再用長竹竿固定整個結構,避免水流太大沖走解體
教室後方也有圖示解說。
三層自然生態捕魚法,真是很有智慧。
如果報名體驗,老闆也會親自下池塘裡示範解說,
我們因為到得太晚,需要趕回花蓮搭火車回台北,所以沒辦法看示範。
我們剛到的時候我有看到老闆正在接待其他人,趕緊先拍。
除了lakaw,也有用三角魚網捕魚。
其實也會用魚筌捕魚,不過當天沒看到。
魚筌是用竹子做成像火箭的魚籠樣子,魚只能進去,無法游出來。
往裡面走有小池塘,旁邊有個建築,建築上方還有瞭望台。
邦查是Pangcah,意思是人或民族,阿美族的說法之一,應該是較正確的說法。
另一種較常聽到的說法是較接近翻譯的Amis,意思是北方,
其實是卑南族對阿美族的稱呼。
池塘裡都是水芙蓉,中間圍了一個心形。
往裡面走有個供奉的地方,比較容易看到的是木雕的人像。
其實祭拜重點是這個石頭,不是木雕的人像。
這石頭是來開發時第一個挖到的石頭,所以留下來供奉,
就用阿美族慣用的供品檳榔和酒來祭拜。
後面的大涼亭裡也有些桌椅,好像可以在這裡烤肉。
有人正在體驗舂米、搗麻糬,這沒有想像中容易喔。
之前看過電視的介紹,兩人輪流搗,一隻腳要輕踩頂著下方,這樣才會穩。
我沒有自己操作過,有機會還蠻想試試看的。
聽完巴拉告的介紹,大家就匆匆上了遊覽車,車子直奔花蓮市。
在遊覽車上,每個人都分享三天來的收穫,
我覺得能進入部落,又由部落族人來介紹,真的是很難得的機會。
以後如果還有這樣的機會,我還想再參加。
拉藍的家在光復鄉馬太鞍溼地內,
除了文化體驗和用餐,也有民宿,整個馬太鞍溼地也可以逛。
如果想多瞭解阿美族文化,不失為一個好地方喔。
拉藍的家官網
地址:花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大全街42巷15號
電話:(03)870-0015、(03)87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