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東區仁和路88-1號 AM 11 - PM 8 週一公休)
吃過山西刀削麵後,想起阿阿叫大人跟永貞姊力推的手工刀削麵
心裡惦記著要去PK一下
說在東區,其實在外圍的巷弄裡
加上沒有店名,只有白底紅字手工刀削麵字樣,很容易過門不入
是說~來個名字不是比較好叫嗎? (摸下巴)
抵達時已下午一點,過了用餐高峰,仍有陸續前來的外帶客
店內空間出乎意料的寬敞,但桌數不多,想來還是以外帶為主
入內時正好有群長輩聚餐,邊看電視邊聊天,頗有在自家客廳聚餐的自在感
店內麵類共四種:甩麵、拉麵、刀削麵與麵疙瘩,價位相當平實
除了成本高些的牛肉類90、120元不等,價位落在50-70元之間
就是來嚐鮮的啊,除了拉麵外,每種麵都來一碗吧
最最最最想品嚐的就是久聞大名的紹子麵
到底什麼是紹子麵呢?眾說紛紜
一說應作「哨子麵」,源於陝北農家婦女輪流提供麵食
吸入口中時的咻咻聲響宛如吹哨,故名
一說又名「臊子麵」,因淋在麵條上的滷肉醬料近似肉燥(臊)
還有「杓子麵」之稱,由於煮麵時以杓子撈煮,與擔擔麵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具故事性的當屬古代某狀元考取功名後返鄉宴客
請嫂子烹調擅長的麵食,眾人大喜,稱之「嫂子做的麵」
不管是哪種說法,簡言之,紹子麵的觀察重點便是淋在麵條上的肉燥
還在想著到底什麼是紹子麵、什麼是甩麵?便給工作區傳來的砰然巨響拉回現實
現點現做在這兒完全不是口號,而是老闆的堅持
所有的麵條都是要下麵前才取出揉好的麵糰,些許等待,換來新鮮的美味體驗
重摔、搓揉、壓與甩切成長段,便是甩麵
只見麵條從片刀有生命似地飛快躍入鍋裡,眼睛都移不開來了
摔揉麵糰,揪出適量大小,voilà!麵疙瘩誕生啦
(↑炸醬刀削麵,60元)
上次在山西刀削麵,男友罔顧我的期待,硬是點了小炒麵
這次終於讓我嚐到炸醬麵的滋味
一樣是緊實的肉末,多了柔嫩的豆乾丁、鮮甜的京醬
色澤深沈,看似濃重,卻是恰到好處的不多不少
看完了炸醬,來看重點的刀削麵吧
哎呀呀~飛身投入滾水中的刀削麵怎麼那~麼~好~吃~啦!
自然形成的蜷曲度,化成嘴裡舞動的勁道,勾勒出嘴角的微笑
(↑紹子甩麵,60元)
肉燥看起來油光閃閃,事實上卻毫無油膩感
幾乎不見肥肉,精瘦的絞肉不乾不柴,肉鮮味強烈到無法忽視,噴香到爆炸!
值得一提的是,外地人都說南部口味偏甜
(身為高雄魂的我覺得高雄口味不甜,台南才是小螞蟻啦)
傳統小吃帶著甜度的滋味,吃不慣的朋友不易接受
如果您也是對南部小吃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來這兒保證歹就五
相較於以冰糖調味的南部肉燥,這兒的肉燥就是肉鮮醬油香
不過,看了好些資料都說紹子麵口味偏辣、帶著蕃茄酸度
這碗麵不辣也不酸,沒吃過紹子麵無從得知道不道地
撇開紹子不談,完全是極品肉燥啊!
揉成長條狀、壓扁、甩、切斷,便是甩麵的作法
經過壓的手續,甩麵比刀削麵薄些、軟Q點
當然好吃,但個人偏愛刀削麵彈上了天的嚼勁
(↑餛飩湯麵疙瘩,70元)
餛飩肉餡細嫩,麵皮柔滑,輕輕一吸,便稀哩呼嚕溜進嘴裡
個頭雖小巧,滋味卻鮮甜極了
嚐了湯麵後,男友直說,「應該吃乾麵才對。」我附議
相較於前兩款的肉醬表現,這碗湯頭並不出色,滋味清淡
猜想重點還是最後舀上的肉燥吧,拌勻了再食用應該才是正確的吃法
當日三款麵食中,就屬麵疙瘩最厚、澱粉感也最重
加上多少吸了點湯汁,柔軟度多了些,口感少了點
看來,要品嚐麵食的手勁兒,還是乖乖點乾麵才是!
完食心得:
比起名聲大的山西刀削麵,覺得這兒的刀削麵更帶勁兒
搭配絕品肉燥、平實價位,完全把山西刀削麵KO
麵食癮犯了嗎?繞些路到仁和路覓食,保證喜歡麵食的您不會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