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到金門旅遊,
遇到超級好天氣,
天好藍,
碧綠的湖水倒映著山后美景,
眼前如詩如畫,
彷彿來到畫中仙境,
這裡是山后民俗村,
從金湖鎮前往金沙鎮途中,
常會看到廢棄的洋房古厝,
不難想像以前熱鬧的盛況,
如今人去樓空,
只留下建築物讓後人懷念,
在前往山后民俗文化村的途中,
經過碧山睿友學校,
睿友學校簡介: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間,赴南洋發跡的陳睿友先生,提撥銀元二萬元,委託同宗華僑陳德幸先生,
全權返鄉(金沙鎮碧山)籌建「睿友學校」。
是校規劃構想,有禮堂、教室、教師辦公室、教職員宿舍、運動場、升旗台、廚房、浴廁,
佔地約二十公畝,建築物佔地約三分之一。
前為二樓西式建築,其建材採石、磚、花崗石及木材構造、正面走廊石柱踏階,皆自晉江之泉州白,
大禮堂橫樑係用南洋運用之冰片木材,而牆壁全由大陸定製之紅磚砌成,
不透風不透熱,冬暖夏涼,美奐美侖。
建物正面仿西洋巴洛克建築形式,高大比例的山頭,引人注目;
山頭上有國旗及國民黨旗、印度警察及樂儀隊、花草及鶴的泥塑主題,保存現況良好。
山后民俗文化村簡介:
山后民俗文化村的十八棟厝,是金門僑民揚眉之作。
清同治年間,族人王國珍東渡日本,經商致富,其子王敬祥繼承父業。
基於「回饋家鄉,安定故里」的心願,王氏父子號召族人,
闢建族居、租厝,總計二落大厝十六棟、三落鄉塾及三落宗祠各一棟,合稱「十八棟厝」。
清光緒二年動工,至二十六年完工,共興建了二十五年,
此古厝群除了依山向海,棋盤式整齊排列,全景優美壯觀,
各建築物的泉州白砌牆、交趾陶壁飾、斗拱雕琢、橫向隘門等等。
清同治年間,族人王國珍東渡日本,經商致富,其子王敬祥繼承父業。
基於「回饋家鄉,安定故里」的心願,王氏父子號召族人,
闢建族居、租厝,總計二落大厝十六棟、三落鄉塾及三落宗祠各一棟,合稱「十八棟厝」。
清光緒二年動工,至二十六年完工,共興建了二十五年,
此古厝群除了依山向海,棋盤式整齊排列,全景優美壯觀,
各建築物的泉州白砌牆、交趾陶壁飾、斗拱雕琢、橫向隘門等等。
「山后民俗文化村」位於山后中堡,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一九○○年),
係旅日僑領王國珍、王敬祥父子構建分贈山后王氏族人居住的宅第,全部房舍採用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
十八棟雙落古厝,依山面海,井然有序。
所用建材來自漳州、泉州,甚至遠至江西一帶。
從闢建至完成,費時二十餘年,呈現整齊、精緻的建築風貌。
係旅日僑領王國珍、王敬祥父子構建分贈山后王氏族人居住的宅第,全部房舍採用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
十八棟雙落古厝,依山面海,井然有序。
所用建材來自漳州、泉州,甚至遠至江西一帶。
從闢建至完成,費時二十餘年,呈現整齊、精緻的建築風貌。
民國六十八年,訂名為「民俗文化村」。
並村中典型之家族傳統共有空間,加以陳設展示並開放參觀,
其展示文物館包括文物、禮儀、喜慶、休閒、武館、生產等六個館及古官邸一座,
為金門目前經規劃整修、最為完整之古厝風貌區。
並村中典型之家族傳統共有空間,加以陳設展示並開放參觀,
其展示文物館包括文物、禮儀、喜慶、休閒、武館、生產等六個館及古官邸一座,
為金門目前經規劃整修、最為完整之古厝風貌區。
走訪了山后中堡的民俗文化村後,
我們步行前往山后下堡尋找感應廟的風獅爺,
在山后中堡與下堡間出現的景致,
這也太美了吧!!
山后下堡感應廟,
風獅爺就在旁邊,
碧山瑞友學校位置:金門縣金沙鎮碧山
山后民俗文化村位置:金門縣金沙鎮山后中堡
感應廟位置:金門縣金沙鎮山后下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