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土地公廟最近在新聞媒體佔了不少的版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隨著水庫底土地公的重現,平常許多少為人知的人文故事也隨之浮上台面~
石門水庫「龍珠灣」及對岸的「新柑坪」一帶,
水庫興建前兩地相連,地勢平坦,原先為農地良田,
民國50年間水庫興建,土地徵收,蓄水範圍內的四十多戶村民搬遷他處,
「新柑坪」與「龍珠灣」因早期多重植柑橘,
當地人稱左岸的「龍珠灣」為「舊柑坪」(靠近台北大溪這一側),
對岸即為「新柑坪」(靠近羅馬公路這一側)。
而隨著水庫的乾枯,原先的農地浮出水面,經過陽光的曝曬加上雨水的滋潤後,
原先肥沃的平坦土地頓時間就會成為一片柔軟草原,
因此「新柑坪」在此時又有夢幻草原的美稱。
在「阿姆坪」的土地公廟(地圖上此處標示為「大溪坪」),
土地公廟也處於蓄水範圍內,當年已搬遷到大溪復源宮,
舊廟從此長年淹沒於水底,每逢大旱,舊廟才會重現,
據說約十年就會有一次的大旱,上次的時間是在民國93及80年左右。
土地公廟的重現,讓許多當地居民前來回憶當年,也引來了不少朝聖的遊客,
從大路走到小路,從小路走到沒路....
沿著路徑,看到了新聞裡熟悉的畫面,很快就可以看到土地公舊廟
很難想像這裡應該是整個被水淹蓋的,
放眼望去怎麼看也不像是個水庫,根本也就是個夢幻草原無誤!!!
有一種平地板嘉明湖錯覺~~
雖然這樣的景緻很美,但也希望不要常見。
乾枯的水庫,形成了許多奇特的地形....
不過再繞一繞,真的發現水庫的乾枯相當嚴重,
露出的地面已經形成相當可怕的惡地。
嚴重的積淤問題也浮上了台面,石門水庫原本蓄水量應為3億900萬立方公尺,
但淤積佔了超過三成之多,實際的蓄水量只有六成多,
相較於北市的翡翠水庫,6%淤積量及約4億的蓄水量,
水庫的除淤作業似乎刻不容緩,但上游的水土保持及開發問題也該被重視!!
簡單的跟大家分享石門水庫相關人文歷史,
相關資料不好尋找,如果有錯誤歡迎指正!!!
===============================
石門水庫土地公廟
地址:石門水庫大溪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