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2023 一早收拾好行李,8:30出發到Mount Scott 山丘上的
皇家海軍雪梨二號紀念園區HMAS Sydney II Memorial。
皇家海軍雪梨二號紀念園區HMAS Sydney II Memorial官網
園區要紀念的是1941年11月19日在皇家海軍雪梨二號HMAS Sydney II上罹難的官兵,
那天傍晚船準備要進港,卻被德軍突襲擊沉,船上42位軍官和603位水兵全數罹難。
園區的成立則是傑拉爾頓扶輪社發起,
從1999年開始討論,2001年11月19日完成啟用。
紀念園區離市區不遠,上山的路上看到不少豪宅,
不用15分鐘就到了,旁邊有停車場,也有廁所。
園區入口兩側各有兩隻旗子,
左邊這支是大傑拉爾頓地區議會(Council of the Greater Geraldton)旗,
右邊白底藍星的是皇家澳洲海軍軍旗。
另一邊有黃圈和黑天鵝的是西澳州旗,另一支就是澳洲國旗了。
查了一下澳洲國旗,原來右半邊的五顆星是南十字星耶!
中間銀色穹頂是由645隻不鏽鋼海鷗組成,代表著罹難的645人。
撐起的七支柱子代表著澳洲七個州。
上方有兩個永明火燈籠,象徵著義士們永生與永垂不朽的精神力量。
中間基座象徵澳洲七個州,上面寫著
"IN MEMORY OF HMAS SYNDEY II NOVEMBER 19th 1941.
LEST WE FORGER."
中間是可以放花環的祭壇,是刻意做成船的推進器的樣子。
一旁有高聳的柱狀石碑,也是刻意設計成船頭的樣子,
數字則是水深刻度,也是以雪梨二號船頭為依據來設計。
園區內還有一個環形水池,建於2011年,
是為了紀念2008年在深海找到軍艦殘骸。
池中有一隻海鷗,只有最內圈有水,所以可以走下階梯看清楚。
水池底記錄了軍艦殘骸的經緯度位置。
被擊沉的船一直到2008年三月16日才被找到,
船躺在2480公尺深,離西海岸Steep Point約207公里的地方。
園區在Mount Scott 山丘上,視野非常好,可以遠眺印度洋和傑拉爾頓市區。
旁邊有位婦女的雕像,
代表著1941年爬上山丘遠眺要回家的軍艦、期待家人歸來的婦女,
但可怕的是她們目睹軍艦被炸毀,盼不到家人歸來,
我實在無法想像心中的衝擊是多麼難以承受。
往北望過去有漂亮的海岸延伸,附近的房子都蠻大的。
山下有一條路直通到海邊,離我們前一晚用餐的地方不遠。
往南望過去有海港和船,應該就是前一晚看到海岸邊很亮的地方。
從石碑下方看整個園區。
冬天裡開的花不多,偶遇漂亮的紅千層。
園區旁邊有步道可走,可惜我們沒時間慢慢散步了。
大家到停車場邊的廁所方便之後,就準備去粉紅湖。
停車場邊有黑色的大鳥飛出來,後來聽導遊說是少見的鳥,
網路上查看好像是紅尾黑鳳頭鸚鵡。
澳洲有好多鸚鵡,顏色漂亮又大隻,有機會到澳洲去可要好好欣賞。
下山路上隨意拍了一間住家,感覺附近社區應該是蠻高級的。
傑拉爾頓是個因為採礦而興盛的小鎮,現在沒有以前興盛,人也較少。
不過山丘上的住家看起來都蠻豪華的,我想應該是因為這邊可以望海吧。
往北要去粉紅湖的路上又出現一望無際的麥田囉。
也有油菜花田。這邊物產不多,景觀變化不大。
路邊看到了這藍色樹幹與後面寫著 R U OK (are you OK)的桶狀物,
一路上我們也見過,導遊終於提起Blue Tree Project 和 R U OK Day,
這兩個概念分別由兩個機構開始的,但都是在喚起世人對心理健康的意識。
藍色樹幹起因是Jayden Whyte,
他想開他爸爸的玩笑,2014年在西澳Mukinbudin自家農場把一棵樹畫成藍色,
不過他在2018年自殺,自殺當天曾兩次尋求emergency department協助,
但可能因為看起來沒事都被拒絕,當天他就自殺了。
他的好友Simon Comerford事後才知道,為了向他致敬,
他在八週後(2019年一月)將一棵樹塗成藍色並貼到臉書上,
他想要發起把樹塗成藍色,以提高大家對心理健康的意識。
在那之後,有不少人響應,世界各地現在已經有1109棵有註冊的藍色樹木。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澳洲媒體的報導
R U OK 的主角則是更早一些,1995年Barry Larkin也是死於自殺,
他的兒子Gavin Larkin在2009年發起 R U OK 自殺防治機構,
鼓勵大家多與他人談談心理感受,我們也可以用這句話來關心看起來不太開心的人,
並訂定每年九月第二個星期四為R U OK? Day。
根據統計,2023年澳洲人口約有2663萬人,2022年有3249人死於自殺,
是交通事故(1253人)的兩倍多,所以澳洲政府也一直在做防治自殺的宣導。
查了一下臺灣的狀況,人口約2326萬,2022年有3787人自殺,
算起來比澳洲的自殺率還高,現在臺灣也常見到宣導心理衛生的觀念。
我覺得這個把樹塗成藍色的想法還蠻不錯的,很有意義,
不過臺灣好像還沒見過這樣的樹,如果能在臺灣響應這樣的活動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