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流聽說是目前我去消費過最多次的凪(Nagi) 豚王拉麵老闆朋友所開,
老闆娘是位台日混血,在日本東京高田馬場和大久保(去年因故閉店)有兩間拉麵分店,
第三間就在去年12月月中開設在台北東區。
主打的是美肌拉麵,雞豚骨鹽味湯頭濃郁,略油又漂有大量豬背脂,
富含美容成分膠原蛋白和Q10。
(近年日本很多餐廳都會在有湯的料理拿這點做宣傳,其功效見仁見智)
另一方面則是從日本進口了製麵機,
每日午晚共兩次,現場製作麵條,並透過玻璃窗開放客人參觀拍照。
特製麵條健身五穀麵(健身五穀麺),以全粒北海道產小麥粉為主,
搭配硬粒小麥、麻糬粉、大豆、黍和粟製成的粗麵。
也算是滿有個人特色的一間日本來台拉麵店,
朋友自從開幕後就大力推薦,上周末就約了人一起去踩踩。
全文分享於:http://kagami.pixnet.net/blog/post/31566449
糖心蛋鹽味拉麵 280元
鷹流拉麵主打的湯頭是雞肋骨和豚骨一起長時間熬煮,
雖然也是台灣人喜歡的濃郁白稠高湯,但因為除了豬外多加了雞,更顯得甘甜。
一起去吃過鳥華的朋友,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喝了一口,
就跟我說帶有像鳥華般雞湯的香味,
但我們都覺得一推開店門,店內有股很重的豚臭味XD
(九州風豚骨拉麵最容易被日本人詬病的點就是豚骨臭,而鷹流是我日台兩地覺得空氣中味道最重的店家)
不過實際喝起來還好,並沒有到聞起來的腥。
配料部分,除了選擇的糖心蛋外,
還有一片叉燒、一片海苔、筍乾、小白菜、蔥白段。
青菜和蔥花的部位看來不是固定的,同桌別種口味的就有拿到不同的。
特殊斜切面造型的碗非常大,是考量到台灣人不太習慣正統日式口味的湯頭,
常常喝了後會想要加白湯稀釋,
所以預先就準備了比較大的碗,來保留空間,
跟日本分店的傳統日本拉麵碗就不一樣了。
不過這天我們三人都覺得拿到的湯好少,
淺淺一層,份量感覺不太夠的樣子?
之後看其他朋友去吃時湯面都沒這麼低,不懂O_Oa
不知道為什麼,
明明我這碗是應該比較清淡的台灣口味,
但是豬背脂卻比另外兩碗日本口味的還明顯多很多?
從剛開動時舀一杓起來就可以看到很多白白的背脂,
吃到後來接近湯底如下圖時,可以看出碗底沉有更多,
如果喜歡這種風格的人喝到我這碗應該會覺得很濃郁香醇,滿口都是精華。
但我還是不了解為何是台灣口味比較多XD
至於豬背脂的甘甜,可能是因為鷹流的湯頭較濃,
不特別會讓人在喝的時後意識到,
不像屯京喝到豬背脂時感到甘甜。(湯頭沒什麼深度,所以湯中的豬背脂才顯得更加美味)
但我也得重申,個人覺得屯京的優點在於豬背脂甜美、服務迅速良好,
其他就沒什麼了,湯頭和麵條都是弱項,而且太鹹。
比起大多去年才開的日系拉麵店,大概還可以加個不那麼貴的優點,
在日本一碗拉麵大多是600~800円之間,
更別說加上當地的收入水準至少是台灣的兩倍,
拉麵在台灣賣到250元以上都算超貴,鷹流我就覺得賣得太貴了。
鷹流的拉麵是每天兩次在店中現場製做的,
這次來的時候整好有碰到,分享在下面。
我覺得他們家的麵條在台灣少數提供粗麵的店家中,
表現相當不錯。
首先台灣的日本拉麵大多麵條都偏細,
加上大多人偏好豚骨湯頭,
在豚骨為強項的九州風拉麵也是以細麵為主,
像我這種愛粗麵的人很難找到符合愛好的麵條。
點麵的時候我們三人都有跟老闆娘要求要麵硬,
拿到時感覺剛開始吃的時候是還算合格但仍有點軟的,
雖然稱不上我比較嚴苛的硬度標準,但至少也算有彈性。
不過不適合慢慢品嘗,
泡在湯裡一陣子後還是會軟化。
可惜的是我吃飯時需要常常配水才吃的下,
服務生整個人都在晃神,常常要招半天才請得來一次,
可不可以讓我自己倒茶算了?
等她加個茶等到湯都涼了麵都泡軟了QDQ
鷹流的叉燒是她們的強項,
長長大大一片,外圍還有用瓦斯槍炙燒過,
如果做在吧檯區域可以直接看到師傅現場處理。
我個人還滿喜歡這種類型的叉燒,
炙烤可以增添不少香氣,
我這片叉燒比較焦的部位口感脆脆的,吃起來特別香。
味道偏甘甜,相當好吃,我非常喜歡!
雖然沒多少肥肉和油脂部分,不會太油這點合我的喜好。
不過叉燒肉本身肉質有點太軟了,
部份還沒夾起來、筷子一碰就散開了。
超薄~薄到讓人都忘了它的存在T_T
用筷子夾起來,好像一碰就會斷了似的,
我的這片也是調理得太軟了,邊緣有塊區域,
只稍稍一碰、尚未夾起就散開了。
這片是下面超濃鹽味拉麵的,
厚度明顯相差非常多!
上面是筷子的二分之一不到,下面都快有筷子的兩倍了,
根本是數倍之差,看得我好心酸啊QDQ
鷹流的SOP真得很需要被建立起來,不只是最有問題的服務部份,
食物的分量也是,
同一桌的人拿到大小落差這麼大的,難免有人不痛快。(對就是在說我自己Orz)
配料部份,鷹流雖然價格偏高,但這方面給的還不少,
可以說是塊狀厚切的兩大片筍干,
不帶辣、不油膩、不酸,不會影響到高湯的味道,
沒有像屯京那樣宣兵奪主的缺點,吃起來也有嚼感;
一把燙青菜,似乎根據來的時間和點選的口味有所不同,
這間點台灣湯頭的拿到的是小白菜、日本湯頭的是菠菜,
個人是覺得略帶苦味的小白菜沒有這麼合;
接著就是一搓蔥白了。
點這道時老闆娘問了個很妙的問題,問我要不要蛋?
啊我都講了糖心蛋鹽味拉麵怎麼可能不要蛋QDQ
每到一間新踩的拉麵店,就算基本款沒有附,也會加點,
非得嚐嚐看不可。
鷹流的糖心蛋是烏龍茶蛋,
說穿了就是烏龍茶版的茶葉蛋,
將半熟蛋浸泡茶葉中,整體的味道很淡,
不太入味,吃起來普通。
但使用烏龍茶這點,真是出於混血老闆娘的巧思。
但是熟度拿捏得很好,蛋白滑嫩不說,
蛋黃完全呈現鮮嫩的液態,黃澄澄的金色,
看起來相當動人。
對於喜歡偏生的半熟蛋者,應該會滿喜歡的,
本身味道不重,搭配濃郁的湯頭也很順口。
雖然我自己是喜歡再熟一點、蛋黃多凝結一點的。
超濃鹽味拉麵 260元
超極鹽味拉麵 300元
菜單翻拍
編號1~3都是日本的濃厚口味,
其中醬油口味只有日系湯頭才有。
鷹流主要就是鹽味和醬油兩種湯頭而已,
不過看別人的醬油,好像也不似平常醬油湯頭那樣呈現棕色?
基底應該都一樣是雞肋加鹽燉煮出的吧?
編號4~6是針對台灣人偏淡的喜好調整過的湯頭,
沒有日本那三款的那麼濃稠,兩者的鹹度都不算高,
價差也是台灣系列比日本系列便宜10元而已,可以自行斟酌。
回頭想想6號其實是台灣版的1號,
只比4號貴10元但是多一片叉燒,當初應該點這個的。
來這邊還有一個很大的疑問,
看著門口的白色燈籠上寫著拉麵、沾麵......
沾麵哩?
自己尤其喜歡可以凸顯出麵條口感的沾麵,
有的話通常優先會點,可菜單左看右看就是沒有,
或許現在還算是試營運期間?
配料和飲料都不貴,就是平價,
相對上叉燒的價格比絕大部分的拉麵店都來的貴,一片折算起來要50元,
如果運氣好一點師傅下刀切厚一點的話,
至少比花月嵐一片跟影印紙厚度差不多要價33元的划算啦。
鷹流每日有兩次製麵,中午和晚上各一次,
這天是晚上前來,吃得差不多、19:49時老闆娘跑來問說要不要看製麵?
(先用日文問,兩次之後才換成中文XD)
門口左手邊透明的房間就是製麵室,使用的是日本進口的機器,
做起麵來速度很快,我才拍了1分鐘而已,
師傅面前的那個箱子就從空到近乎滿了。
以前附近的九州筑豐山小屋拉麵也在門口放有製麵機,
有沒有在用就不得而知了。
機器上端放的是好大一捲的麵糰,
已經成捲筒狀繞起。
從這張應該不難看出,
她們的健身五穀麵(健身五穀麺)混有的多種穀物顆粒,
在麵糰上分布均勻而且也滿多的。
麵糰片捲入機器後,出來時就化身為麵條了。
師傅再一把一把地取起,稍為扭轉後裝箱。
老闆娘也說歡迎參觀拍照喔,也算是她們家的特色之一。
我覺得鷹流有個非常大的缺憾,而且是在目前去過的十幾間台北拉麵店中沒碰過的,
就是招呼和服務非常鬆散不濟,
完全不像是很注重服務精神的日本人開的店。
首先,工作人員廚房內場三位,外場包含老闆娘兩位,
老闆娘還在周末晚餐時段跑出去買材料,所以剛入店時只有年輕女服務一人。
進店時門外已經有人在等了,所以我就問服務生是否要登記,
畢竟門口等候座位不多,
她說愣了愣,要我等等,
接著就去結帳、點餐、送餐、然後在吧檯開始寫起東西......
彷彿無視我的存在,
直到老闆娘回來,我才不至於晾在那邊不知所措。
有空位後,服務生又搞不清楚等後中的人誰先誰後,
要客人自己分辨。
跟朋友三人終於入席了,聊了一陣子後,
女服務生又來了,
服務生:你們要點餐了嗎?
我:......我們還沒拿到菜單O_O
服務生:喔O口O(轉身去拿)
又過了一陣子,她拿起茶壺,
走到隔壁一桌兩位小姐的桌前
服務生:幫妳們加茶。
兩位客人:......O_O|||(桌上空空如也完全沒有杯子)
她才發現自己根本連茶都沒上過。
用餐途中,也鮮少主動幫客人倒茶,
明明扣掉吧檯那一區外,鷹流的店面算小,這晚只有四桌,
我自己有吃飯時會一直喝水的習慣,尤其是日本拉麵的湯頭濃厚,
更需要配茶水潤喉,
但服務生不太關注客人的狀況和需求,總要等一陣子才能請到她來倒一次茶,
只能慢慢吃。
老闆娘是日台混血,擅長使用的語言是日文>台語>中文(普通話),
在店裡招呼時開口幾乎都是用日文,之後才會零零落落加句台語或是擠出中文。
我覺得在台灣開店,又是服務業,
理當以盡量提供客人順暢的消費為主。
雖然在台灣或多或少懂日文的人比例偏高,自己也是聽得懂,
但是對於不會的客人呢?
一直跟你說日文、你又聽不懂,這樣的消費經驗怎樣都說不上自在吧?
明明身在這邊,不會日文又不是一種錯,
在台灣開店,好歹該用當地人都聽得懂的話來招呼,才是待客之道吧?
另外是她們真的很需要建立SOP,
老闆娘點餐時,寫個點單也塗塗改改,還一度猶豫字怎麼寫而停格。
上餐時,也不是說菜單上的名稱,講個"日本拉麵"(當然還是先講了日文)就放上來了,
想問個明確,倒也講不出來就走了。
我們三人中,有兩人點的是比較濃厚的日本口味沒錯,
但兩人點的不同,菜單名稱上也沒有任何一個是寫著"日本拉麵"的,
偏偏大多又看起來都很像,還得自行判斷現在眼前的是哪個人點的。
其實菜單上都有編號,寫點單時只要寫編號,
後面加註客人需求例如說要麵硬、麵軟、加大蒜、麵加大之類就好了,
也不用花那麼多時間,
一方面快速地服務客人,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效率和翻桌率,
覺得是很值得考慮的,
就當是做過服務業的我強迫症發看不下去的建言吧。
一進門,鷹流的給人的感覺是這樣,
帶點使用過的骨董感的木製家具為裝潢的特色,
不似大部分的日式拉麵,不是簡約就是和風取向,
反而很有中式復古茶館的氣氛,
讓人覺得自己不像是在拉麵店呢O_O
同行的朋友說自己坐下來應該是來喝茶的XD
門口的四張椅子是給等候的客人使用的,
開放式廚房前是吧檯區,
這次來的時後因為滿席沒能拍到,
不然看朋友的照片,原來每個席前桌上都有日本戰國大名的家徽?
哎喲讓我好好奇到底有哪幾家的呢?(戰國愛好者)
廚房裡有三位師傅在忙碌,
可以看到其中一位拿著火槍在現烤叉燒。
進門後右手邊是其中一塊座位區,
有三張四人桌、兩張雙人桌,共16人的桌位。
再往店內更深處走,還有另一區也不大的座位區,
兩者被中央的洗手間給隔開,
牆面使用大片的鏡子,讓視覺上顯得比較寬敞。
店內的空間規劃跟之前的山小屋相差很大,
座位區相對上也擁擠許多,
不知道是目前店內坪數真的變少了?還是區隔所致?
整體裝潢感非常微妙,有種自己錯入中式茶館的感覺XD
跟常見的日式或是簡潔風格的日本拉麵店不同,
非常的中式,木雕的門板當隔間,牆上還擺有陶瓷藝品,
桌椅也都是走古董木製風格,還滿有特色的。
聽說是沿用原址的餐廳裝潢,才會變成如此中日結合的特別氣氛,
整體都用黃色偏昏暗的燈光,非常復古。
席數不算多,扣掉吧檯的區域,今天坐的這邊僅有16席左右,
隔了洗手間還有另一區座位區,但整體上大約只能容納30多人左右。
不過洗手間就很有日本人的感覺了,還用了加溫的免痔馬桶XD
但畢竟女生在外盡量都不真的坐到馬桶圈上,我還是不敢用。
單論菜色部份,我覺得鷹流湯頭夠濃郁,偏油但不膩;配料算豐富,
每天現製麵條具有口感是加分點,可惜偏軟也容易泡軟,
叉燒炙烤得很美味,遺憾部份煮得太爛光在碗中還沒碰就散開了,
而且大小厚度不一、相差很大這點會讓客人覺得被差別待遇。
拉麵算好吃,沒有到讓我難以忘懷會積極想再來的程度,
有回流的意願,會被偏高的價格降低再訪率。
服務方面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
目前招呼對應混亂到讓人覺得不愉快的程度,
短時間內不會想再去,只少等她們把服務流程建立、外場訓練好,
或是乾脆請個比較有服務業經驗的人來擔任。
老闆娘是很熱情沒錯,講話也high high的很有店內招牌吉洋物的氣氛,
可拜託用客人都聽得懂的中文講話吧Orz
鷹流和一風堂在我看起來,感覺很像,價格偏高,
都是食物合格味道也不錯,雖不上驚艷或能讓人一試成主顧,
但都有著很嚴重的服務問題,讓我的再訪意願一下子降到只剩原本的1/3,
畢竟不是什麼路邊攤或是百元有找或出頭的小店,
我覺得店家收多少錢該做多少事,這個消費程度......無法完全不在意。
一風堂是隨便、一直趕客人和有失誤不道歉補救,
詳細我直接寫在當時的食記底下,這邊就不再詳述;
鷹流是隨便、沒有制度、中文溝通困難,
雖然不像一風堂是無心做好,
但是感覺她們抓不到訣竅,連間只有20席左右的店面都顧不好,會把客人放置,
而且溝通有困難真的還滿令人咋舌的,不太會中文開店不要緊嗎O_Oa?
至少我再來鷹流的意願比一風堂高很多(一風堂是拒絕往來戶了),
畢竟她們還是有服務熱誠、也沒有擺臉色,
麵條類型也比較和我胃口:P
最後來分享一下目前心中對吃過的日式拉麵的排名:
樂麵屋>凪(Nagi)豚王=麵屋輝>麵家三士>鳥華>博多拉麵>美濃屋>鷹流>旺味麵場>一風堂>屯京>山小屋>赤阪>花月嵐>誠屋(麵通屋)
(備註一下,美濃屋CP值、麵條等都相當不錯,
但因為我個人無法接受醬油湯頭,喜多方拉麵體系偏偏就是,故排名僅位於中段,
並非不好吃,而是他的好不投我所好,只能說很可惜Q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