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貂嶺是昔日淡蘭官道必經之地,金字碑古道屬淡蘭古道北路路線中,入蘭正道路線的一段,以102公路為界分為猴硐段與牡丹段。金字碑古道猴硐登山口,可見以沙岩疊砌、寬近兩公尺的闊氣路面,是清朝官道才有的規格。步道沿途有同治六年(1867)台灣鎮總兵劉明燈北巡所留碑碣「金字碑」、咸豐元年(1851)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奉憲示禁碑」、越嶺鞍部「盤古祖廟」,皆是重要的歷史遺跡與文化資產。
[淡蘭古道 清代淡水廳到噶瑪蘭廳 主要交通道路]
淡蘭古道全長兩百公里,依空間分布及功能特質,可區分為具有官方性質的「北路」、主要為民間拓墾的「中路」,以及因茶販商賈往來而開闢的「南路」,各有其歷史定位。金字碑古道屬淡蘭古道北路路線 (入蘭正道、燦光寮古徑、楊廷理古徑) 中,入蘭正道路線的一段。
金字碑古道,又稱「三貂嶺古道」,為目前僅存的兩段淡蘭官道之一 (另外一段為草嶺古道)。金字碑古道由猴硐天煌亭出發一路上坡,途經金字碑,到達三貂嶺鞍部頂點探幽亭 (亭前有奉憲示禁碑),之後一路下切到達102公路為猴硐段,跨過 102公路續下坡前行,到達三貂慶雲宮為牡丹段,續行可抵達牡丹火車站。
[金字碑古道 歷史遺跡豐富 綠蔭蔽天生態多樣]
三貂嶺是昔日淡蘭官道必經之地,金字碑古道歷史遺跡豐富,猴硐段有同治六年 (1867) 台灣鎮總兵劉明燈北巡所留碑碣「金字碑」、咸豐元年 (1851) 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奉憲示禁碑」、越嶺鞍部「盤古祖廟」,皆是重要的歷史遺跡與文化資產。
金字碑古道猴硐登山口,天煌亭。
金字碑古道猴硐登山口,以沙岩疊砌、寬近兩公尺的闊氣路面,是清朝官道才有的規格。
金字碑古道猴硐段,屬自然健行級步道,全長約 1.75公里,由海拔高度 150公尺的天煌亭起登,一路蜿蜒爬升到海拔高度 480公尺的鞍部頂點探幽亭「奉憲示禁碑」,一路蜿蜒曲折有坡度,應調整呼吸安步當居緩步上行。
金字碑古道猴硐段,沿途都為水泥石階或水泥小路,雖較無古味,但步道沿途林木茂盛,綠蔭蔽天生態多樣,一路行走或高或低,除了鍛鍊心肺、增強肌耐力外,呼吸吐納於山林間,能享受滿滿的芬多精。
導覽老師鐵鷹亞金,風趣幽默的在地文化專業解說,深入淺出的介紹金字碑古道歷史與古人生活遺蹟,透過植物生態介紹,教授基本的登山自救、求救方法,無痕山林的理念傳達,更讓團員留下深刻的印象。
山區多雨潮濕,步道石階不免佈滿青苔,行走時需放慢腳步小心滑倒。
步道中途轉彎處上方有一休息平台,平台後方樹林間有幾株鐘萼木,目前無花無從分辨,但在每年四、五月間就能綻放粉紅的美麗花朵。鐘萼木是冰河時期的植物,全世界就僅有一科一種,而且僅生長在中國的西南、台灣和越南,在台灣就僅有東北角零星幾個地方有,據統計目前全台灣僅有千餘株。
山紅柿,是北部山區最常見的柿樹,球形肉質漿果,直徑約 1.8公分,有四室,每室有一種子,果實於秋季成熟變為黃色,有的不澀,略帶甜味可食。未成熟果實可提取柿漆,供工業用。
步道旁一棵高大的油桐木,非開花期樹下走過,不知它是油桐木,而且是母油桐木。你可知桐花有雌雄之分?母桐樹開雌花,受粉後花瓣會一瓣瓣脫落,中心的雌蕊則留下發育為果實,桐花果實有毒不能食用,在此提醒大家不要誤食。
山林投,正式名稱為「山露兜」,不同於「林投」生在海濱,山林投顧名思義長於山區,山林投為攀緣性灌木,花單性、異株,排成頂生肉穗花序,葉線狀披針形,葉緣及中肋下表面具細刺。
黃藤,多年生有刺木質藤本植物,莖皮佈滿刺,葉鞘密被闊扁長銳刺,葉軸末端具刺鞭,為黃藤的重要特徵。黃藤的莖強韌富有彈性,可製成各種家具及工藝品,例如藤床、藤椅及藤籃等,也可作為綑綁的材料。原住民取其嫩心莖食用,可直接炒食或煮成湯。
岩壁上白斑一塊一塊,岩壁發黴了?不是喔!這白白的色塊可是長了「地衣」喔!地衣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生物體,由真菌和綠藻 (或藍細菌) 共生的共生體,也是地球上十分古老的生物,呈灰白、暗綠、淡黃、鮮紅等多種顏色,地衣對環境的適應力非常強,可以長在乾燥的岩石或樹皮上,由生長在表面的綠藻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生長在下方的真菌菌絲則吸收水分與礦物質,依生長形態可分殼狀地衣、葉狀地衣、枝狀地衣。根據科學觀察及調查,長在樹上的地衣不會傷害樹木,但長在石頭上的地衣,會加速石頭風化,另地衣對空氣污染非常敏感,此致命點可以作為空汙指標,所以有地衣生長的地方,表示空氣清潔無污染。
板根,樹木為了要能在淺薄及潮溼的土壤中支持樹身,便由靠近地表基部的樹枝突出地面,以三角伸出的型式延展成平板型,支持樹木穩定的成長。因此形成板根。
柚葉藤,葉型呈現大葉帶小葉的樣子 (葉柄翼化的結果),像極柚子葉的縮小版。柚葉藤,花型很特別,漿果成熟呈現紅色,讓人印象深刻。
清穆宗同治六年 (1867) 時,臺灣總兵劉明燈取道三貂嶺古道以巡視宜蘭,見地勢雄偉險峻、山路崎嶇行路艱難,有感而發,於是題七言律詩一首:「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山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落款「同治六年冬 台鎮使者劉明燈北巡過此並題書」。
題詩之後,命人磨峭壁為碑,刻詩其上。碑文以篆文鐫刻,高約 240公分,寬約 143公分。邊框以唐草蓮花條紋雕飾,碑額以雙龍托珠圖案襯托。碑成之後,據說碑文與碑龕皆以金箔黏貼,於是當地人及來往的行人稱這個碑為「金字碑」。(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碑座作櫃台腳狀,碑緣兩側各有二個對稱的方形孔洞,是雕刻工匠施工時的鷹架支撐孔。
碑前大樹遮蔽展望視線無法展望,需繼續向上行走,在開闊處才能在樹縫間一窺劉明燈當年所見視野。
今日秋分天晴,雖無法得見劉明燈冬季東北季風吹襲,烏雲密佈海面還打雷的場景 [高低雉堞挾奔雷],但海面上的基隆嶼與深澳漁港在霧氣中歷歷可見類似 [大小雞籠 (大雞籠嶼即今和平島,小雞籠嶼即今基隆嶼) 明積雪] 景象。
過了金字碑,繼續上行約三百公尺,便可抵達三貂嶺鞍部平台,此處為金字碑古道最高點,有探幽亭與奉憲示禁碑,越過三貂嶺,便可一路下至牡丹、雙溪,這也是 150年前馬偕博士傳教所走過的「馬偕之路」。
平台上開闊處,可遠眺蜿蜒的基隆河瑞芳河段、員山子分洪道、深澳漁港、潮境公園、基隆嶼。
劉明燈在清同治六年二月 (1867年3月) 剛處理完台台灣海域的「羅發號事件」,見識到英國與美國戰艦 (以「鯨鯢」為喻) 的船堅砲利,有感而發 [海山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心中感嘆朝廷積弱,胸懷大志有心整軍經武,拔擢人才以備為國效力。
探幽亭前開闊處,俯瞰下方猴硐遊客中心 (照片最左方,紅色屋頂)、猴硐街區、瑞芳街區與連綿不絕的山丘,頗能體會劉明燈詩中 [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 之意境。
探幽亭為三貂嶺鞍部最高點,海拔高度 480公尺,探幽亭旁有座旗桿遺跡,此旗桿據推測應為劉明燈率兵北巡,部隊休息插旗所用,但無從考究。
「奉憲示禁碑」位於金字碑古道的最高點探幽亭前方,立於清咸豐元年 (1851),比金字碑更為久遠,當時淡蘭古道來往商旅漸多,民眾任意伐木砍樹開墾,地方鄉紳擔憂山林漸禿商旅會受日曬之苦,於三貂大嶺稜線鞍部上,請准設立「奉憲示禁」石碑,昭示禁止伐木,因此這石碑被喻為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
「奉憲示禁碑」字跡斑駁無法辨識,模糊的碑文依稀可見,碑文開處「署台灣北路淡水」、落款「咸豐元年五月」與「羊腸鳥道險峻非常所幸綠蔭夾道遮陰」、「苦而無陰涼之遮」、「不准砍伐樹木」等字。
探幽亭對面有一古老的小廟,小廟內供有刻一圓形壽字的石碑,石碑刻有上聯「千秋福澤承天厚」,上聯「萬古德恩配地貞」,橫批「古貌昭赫濯」等字樣,網路文章都推測是土地公廟,但導覽老師說在地人士說不是土地公廟,是「盤古祖廟」,上下聯的第六個字組合起來為「天地」,祭拜的是開天闢地的神明 - 盤古祖。但團友有疑問的指出,上下聯的第三個字組合起來為「福德」,也是很多土地公廟的對聯特徵。
續下坡前行 1.7公里,可到達三貂慶雲宮,再續行 2公里可抵達牡丹火車站。
好書推薦:淡蘭古道 百年里山的長路慢行 (出版機關: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1. 完整收錄淡蘭古道北路、中路、南路路徑,及近十位知名登山達人的淡蘭古道長距離步道之人文歷史第一手報導。
2. 特邀金鼎獎山岳繪者沈恩民繪製全彩登山立體地圖,讓讀者能一眼看清登山路徑旁的建築物或山林樣貌。閱讀本書有如走入3D登山書,提前感受走在淡蘭百年山徑中的奇妙氛圍。
詳細介紹:https://www.govbooks.com.tw/books/136903
金字碑古道 (猴硐段),如何去:
1. 搭台鐵宜蘭線:從猴硐火車站出發,柴寮路向北,介壽橋跨過基隆河後,接侯硐路續向北行,新介壽橋與九芎橋路口,不上九芎橋,走九芎橋路右側的北37鄉道,遇牡丹溪過橋後右轉上坡往舊侯硐國小方向走,道路盡頭看到淡蘭橋跨過橋後,到達天煌亭及金字碑古道猴硐登山口,由此起登金字碑古道。
2. 自行開車:
2-1. 車輛停猴硐遊客中心 (新介壽橋與柴寮路口,GPS:25°05'30.9"N / 121°49'52.8"E) 前方大型停車場,走新介壽橋,九芎橋路口不上九芎橋,走九芎橋路右側的北37鄉道,遇牡丹溪過橋後右轉上坡往舊侯硐國小方向走,看到登仙橋跨過橋後,到達天煌亭及金字碑古道猴硐登山口,由此起登金字碑古道。
2-2. 車輛停 102公路 22K處路邊空曠處,由金字碑古道 102公路登山口起登,一路上坡可迅速到達金字碑古道 最高點探幽亭,續下坡前行可到達金字碑,再一路下坡可到達天煌亭。
歡迎加 LINE@夫子,追蹤 [夫子] 的新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