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北回歸線稍偏北,典型的亞熱帶氣候,擁有豐富的天然原始林,接著讓我們粗略瞭解林田山的歷史吧~
大正7年(1918),「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深入林田山採伐紅檜及扁柏,歷經17年,因木材價錢低使當時的「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裁撤。昭和14年(1939),林田山森林再度開發,並成立了「林田山砍伐事業所」。台灣光復後先是由「台灣紙業公司」經營,於民國47年由林管局把林地管轄權收回,「中興紙業公司」於4年後成立,但民國61年3月21日林地發生了大火,整整燒了一個月,中興紙業也因經營困難,最後由林務局接管並更民為林田山工作站。民國90年,林務局完成「林業文化園區」的規劃案並成立了「林田山文史工作室」。
在進入林業文化園區前的道路上有一排攤販,聽說有家賣香腸的還不錯吃,可惜當天沒開....
在林業文化園區入口附近的房屋目前仍有居民居住在此,因此能夠看到生活的痕跡,經過時也盡量不要打擾到人家
▼ 地圖
早期在廣場四周設有各種販賣商店,如「米店」、「洗衣部」、「魚菜部」、「冰果室」等等,滿足居民需求。
屋舍主要以檜木、杉木為大宗,地板多會抬高約3尺,牆體下闢有小方窗,以利通風及保持乾燥,且因杉木取得容易,會以杉木板重疊釘在外牆以防雨水,「雨淋板」普遍出現於屋舍建築中,且為避免發生連棟火災,各建築配置以庭院住宅為主。大家有去探訪時可以觀察早期的房屋建築~~
▼ 森樂館
▼ 林業生活館
▼ 日式小庭院,如果是櫻花季來一定超美
林場為了米糧供應不間斷,和米商簽訂「特約米店」,防止天災導致的米糧存量不足。當年購買米糧皆以記帳的方式進行交易,每月月初發薪餉時由林場出納人員代為扣款交予米商。
▼ 米店
因地處偏鄉交通不便,且防木作業屬高危險性工作,場方在林田山林場設立【醫務室】,聘請合格醫師一人、助產師一人、護士三人及業務士常駐,皆為免費看診。
▼ 醫務室
【林場懷舊館】為當年的「交誼廳」,有撞球、桌球等運動設備。民國99年整建為「林場懷舊館」,為東部首創聲影展覽館,以影音同步的方式營造林場50年代場景。
▼ 林場懷舊館
老一輩林場人則稱為瓦斯車,駕駛員須在半夜起床,將木炭敲成拳頭大小,一塊塊堆疊進汽油車的特殊裝備內以產生動力。林田山鐵道上的火車分別為蒸氣式及汽油式兩種引擎的火車頭。民國51年,全面使用汽油式引擎後,蒸氣火車頭於工廠解體,走入歷史。
▼ 機關庫
當天天氣超好,在樹林中又有涼風徐徐吹,小黃也出來散散步~~
總覺得這些木頭造出的火車路線沒辦法支撐火車的重量.....
一走進【場長所】就有種來到日式住宅,以原木製造成的房屋、鵝卵石及小型石橋的設計
▼ 場長館
【康樂新邨】為提供員工住宿空間,在原太魯閣族墳場的山坡地,蓋起五棟標準格式的瓦房。但在民國90年遭火災吞噬,自同年於火燒跡地旁設「火災紀念意象」,並用被燒過的木材、鐵軌及警示鐘組成,提醒民眾火災的無情。
▼ 康樂新邨
▼火災紀念意象
▼三角警鐘
【中山堂】為林田山住民精神寄託之場所及文化活動中心,林場任何迎新送舊、遊藝會、戲劇表演等都在此舉辦。
▼中山堂
1961年購入了兩部日製電影放映機,為當時東部最新式放映機,每週放映兩、三場免費電影,往往是人手一支林場自製的枝仔冰,將中山堂擠得水洩不通。
▼日製電影放映機
右下方為木材生產的【集材】作業,就是將伐倒並造材後之原木,以機械力或人力集中到運輸線旁,再進行裝運作業。
林田山中大大小小的機器,以集合小組得方式驅動,用一台重機帶動數台機器。從下面照片可以看到天花板有很多輪軸及條狀物,依我老爸的見解這應該是連接上機器使機器運轉。
▼機械修理廠
園區內有販賣木製的紀念品及原住民手工編織的小物品,充滿當地特色,大家逛完園區可以順道去看看呦~~
園區地址 : 花蓮縣鳳林鎮林森路20號
營業時間 : 9:00~17:00 / 週一公休
門票 : 免費
電話 : (03) 8751703
注意 : 參觀展覽時請勿大聲喧嘩
請勿攜帶寵物、危險物品、食物、飲料及雨傘進入園區各館
園區各館禁菸、嚼食口香糖及檳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