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台灣有越來越多值得參觀的公共建築問世,
讓今年都被鎖在國內的各位似乎也過的不無聊(擁抱),
這次來到由"姚仁喜"大師操刀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來看看這個外觀由玄武岩拼貼而成的巨大盒子,
孕育著什麼的空間語彙可以傳遞給大家。
看到一些介紹解釋了這個動線軸向垂直基地外的高鐵路線,
不過其實在室內比較難感受到這個基地內外的呼應,
但我很喜歡這個把動線一路拉到量體頂端再逐層向下觀賞的手法,
沒記錯的話,蘭陽博物館也是這樣的參觀動線,
這個動線雖長但也藏有一些資訊,
兩旁都鑲上刻有史前文化相關資訊的石板,
還沒進入展間用這種相對軟性的方式暗示著常設展內容。
(展覽內容部分歡迎各位前往參觀,這裡不贅述)
沿著展覽動線向內探索會走到這個鵝黃的中庭空間,
這個中庭在動線的插入點其實微妙且具巧思,
大概就是像我這種不特別好學的人,
參觀的疲勞點幾近極限的時候,
這個豁然開朗的空間就會迎面而來(笑)。
這個戶外空間不僅使觀展疲勞獲得紓解,
近期的室內空間還是必須配戴口罩,
能有一個能稍微呼吸的空間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中亭內一株雞蛋花完全遺世而獨立,
雖然手法跟風格上跟整體室內外的效果大相逕庭,
不過我自己覺得他存在的概念,
就如同我們從現代進入以史前展覽陳設的異次元,
那樣的不一樣才是合理。
[南科考古館]以數個不同面向的量體組成,
除了入口動線的玻璃箱子之外,
大多皆以玄武岩作為表面材料而形成完整的立面語彙,
不管是面磚上的鑿孔或是量體之間的推拉,
都可以在基地或建築外觀形成不同的光影效果,
除了硬設計之外,在虛空間效果展示上也非常精彩。
(抱歉首圖拿來OP,但這個角度真的好美)
這是從建築外廣場向上看的角度,
我特別喜歡量體兩面使用了不同的石材拼貼,
從面磚的粗糙程度跟顏色都可以感受到差異,
有意無意間的產生陰陽面的效果,
還是經費不足所以背面用便宜的材料?(亂講!!)
最後這裡是通往地下停車場的動線,
可以看到兩個不同材質跟樣貌的人型雕像,
暗喻(其實蠻明喻,沒看解說牌我都有看懂)著
現代人與史前人在館內的相遇,
而現代人向前的方向正是入口動線的玻璃箱子,
讓公共藝術不僅只是消耗預算的展品,
而是與空間安排及整體展覽上皆有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