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一詞,似乎總是述說著洋派新潮的故事,但在文化多元的海島台灣,西餐早已在這塊土地上根深蒂固。 因港口而國際交流頻繁的基隆,西餐、咖啡、酒吧等文化,比起其他地方更是興盛,而在基隆,若說起西餐與牛排,腦海中浮現的會是哪樣的餐廳? 平價的廟口牛排? 連鎖的歡樂牛排、我家牛排? 還是精緻並充滿時代感的象屋、華星牛排? 當慶生、過節與家人討論要去哪裡慶祝時,厭倦餐飲集團缺乏溫度的服務與餐點,又不想跑一趟台北時,每每想到的便是這間創立於民國74年,代表老基隆人時髦的華星牛排館。
牛排從來都不是生活必需品,在西餐廳尚未開始在各街角林立、各大餐飲集團還沒攻佔飲食市場的年代,一年中只有在最重要的節日,或久久才有機會吃到5道式排場華麗的西餐。
在味蕾仍有待開發的年幼時期,牛排不過是裹著黑胡椒與蘑菇醬,帶血水及些許腥味的一塊肉,手中不熟練的拿著刀叉,嘴上嚷著好吃不過是滿足自己是個大人的幻想。但酥皮濃湯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油膩脆鬆的酥皮、滑順充滿奶香的濃湯,玉米粒、火腿片、鮑魚片等湯料,更是集所有小朋友最愛,這味道也成為日後印象中的西餐味。
長大後逐漸了解牛肉的美味,以及酥皮濃湯實為台式西餐的事實 (原版是法國料理之父發明,請參閱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92410) 不過兒時的飲食記憶,也成了認識料理、理解世界的開端,抑是味覺訓練的啟發。
最近再次與家人步入巷弄內的樓梯下,地下室裡依舊燈光昏暗、桌巾潔白,地磚與桌椅帶著歲月的紋路,面孔熟悉的資深外場侍者依然熱情招呼,菜單與記憶中相差不遠,還是一樣點了回憶中的酥皮濃湯、菲力牛排,味道與服務都還是保持基隆一流的水準。而與過往不同的,除了原本喧囂熱鬧的店面,因疫情而顯得空蕩失落外,還有結帳時不再由父母出面,而是自己手持著信用卡到櫃台買單。
小時候在這裡吃著西餐牛排,是幻想著長大的滋味,而現在或者未來,華星牛排,將會如同店內掛滿的基隆老照片一樣,成為美好童年的回憶,及回味家人相聚時光的那個老地方。
~John的美食手札~
*此篇文章謹獻予從小帶我們品嘗美食的家中二老
2020.04.22
#嗜吃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