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朋友傳來一張免費的管風琴演奏海報,地點在大稻埕長老教會。
久聞這教堂很漂亮,裡面的管風琴也不錯,所以就前去欣賞。
教會在台北市大同區涼州街40號,就在太平國小附近,
從捷運大橋頭站走過來約六分鐘。
以前曾經過國小,但沒進入過涼州街,才會錯過。
涼州街雙向各一個車道,不寬,要把這高樓教會整個拍近鏡頭裡很有困難。
立面山牆蠻特別的,兩邊各有一個尖塔,
下面是仿柯林斯式柱頭的柱子,柱頭裝飾得好像一個花籃。
中間上方有一扇牛眼窗,周圍有漂亮的泥塑裝飾,讓人感覺像巴洛克式建築。
中間窗戶的兩邊也各有兩根柱子,上方柱頭裝飾也很華麗。
教會前身大龍峒禮拜堂是1875年由馬偕博士創設的,是台北市最早建立的禮拜堂。
1884年中法戰爭,民眾攻擊教堂因而毀壞。
1885年在迪化街二段重建了枋隙禮拜堂,目前為大橋教會使用。
目前的教會是後來由被稱為「台灣茶葉之父」的李春生長老獻地出資興建,
他還特地到福建廈門考察當地教會建築後修改而成,於1915年完工。
2002年公告為直轄市定古蹟。
教堂北邊的大樓好像就是李家。
從這門進入教堂。
內部挑高,明亮莊嚴,管風琴就在宣教講台上方,
和一般在入門口上方不一樣。
管風琴被莫札特稱為樂器之王,
上方都是管子,下方則是彈奏的地方。
這組管風琴是向瑞士馬提斯公司購買,耗資三千萬,2013年完成,
當初規模僅次於國家音樂廳和真理大學,
現在還有高雄衛武營獨占鰲頭,屏東演藝廳的也比大稻埕教會的大,
目前只能屈居第五大囉。
我雖然學古典音樂,但是對管風琴也不是很瞭解,
剛好有查到資料,就供大家參考。
琴座主體外觀由主音管和桃花心木組成,上面刻有象徵荊棘的薊雕花。
這些管子包括主音音管、弦音管、簧片音管、泛音管共2334支,
另外還要有鼓風和氣流裝置系統。
彈奏的地方有三組獨立鍵盤和一組腳鍵盤,
不只是手腳並用,而且還要忙著控制音色。
旁邊有可控制發聲的33支音栓,和無發聲連接用音栓七支,
彈奏中有時要拉出來或推進去。
琴鍵是用黑檀木和動物骨頭製成,共有61鍵;
腳鍵則有32鍵,是用橡木製成。
彈的時候背對著大家,右上方有個小鏡子,
這樣才可以看到觀眾的反應。
雖沒有彩色玻璃窗,和這窗戶也有點複雜。
座位有點向後傾斜,可以放鬆的坐著。
這次聽的就是 Pavel Kohout 捷克著名管風琴家的演奏,真是帥哥一枚!
音樂會時不能拍,趁他起立敬禮的時候趕緊偷拍,所以沒拍清楚正面。
當天演奏了巴赫、舒曼和另外兩位後來的音樂家作品,
在這挑高的教堂大空間裡彈奏,音量當然是不小囉。
離開前剛好看到太陽在左邊尖塔的位置,就拍了張有光芒的照片。
台灣管風琴協會有時會在此舉辦免費的管風琴音樂會,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追蹤一下他們的活動訊息唷。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涼州街40號
電話:(02) 2553-9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