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親子景點石碇許家麵線不僅可以買到遵循古法手工製作的麵線,
還能了解麵線職人製作的過程與辛勞,
製作麵線與曬麵線的力與美也是攝影人喜愛捕捉的畫面,
麵線DIY和流水麵體驗更是非常受歡迎的親子體驗,
真的是好吃又好玩的景點。
麵線DIY+流水麵體驗精彩影片
【石碇許家麵線】史努比和可樂娜第二次來玩,
第一次我們只有麵線DIY,沒有玩到流水麵覺得很可惜,
這次揪了可樂娜的同學一起來,麵線DIY+流水麵體驗一次玩個夠,
史努比特別把可樂娜之前體驗的照片從硬碟裡復活,
文章內穿插2次體驗的照片,所以可樂娜年紀可能會忽大忽小,呵呵。
麵線DIY、流水麵體驗費用與報名方式
經過一段山路抵達【石碇許家麵線】,來此參觀大部份都是採事先預約,
因此停車不是困難的事,路邊都能停放。
如果只是單純來參觀免門票,但來此玩至少要麵線DIY才有趣。
麵線DIY、流水麵DIY只接受2人以上預約,
麵線DIY/每人300元、流水麵/每人250元,
麵線DIY+流水麵/每人500元,超過10人的團體/每人450元。
場次固定為9:30/11:00/13:00
6歲以下小朋友年紀較小,建議需要大人陪同與協助。
預約方式官網、電話或是FB粉絲團私訊都可以,以下附官網預約連結:
⇒假日預約|⇒平日預約
活動當天至少提前10分鐘到現場報到,
現場有一些像是彈珠、陀螺等玩具可以讓等待的小朋友不無聊。
也能買到現成的手工麵線
活動進行前先來拍個紀念照,
可樂娜2年變化好大,現在成熟好多。
麵線DIY甩、拉、放,愈拉愈長好有成就感
動手麵線DIY前大姐姐會介紹【石碇許家麵線】的發展與轉型,
像是為什麼會選在石碇山上落腳,
是因為這裡乾淨的水源是製作麵線的重要因素,
師傅每天清晨5點就要開始和麵、醒麵、揉麵、曬麵…
遵循十三道古法才能製作出美味的手工麵線。
大姐姐以有趣生動的方式解說,也會穿插有獎徵答,
小朋友們舉手都非常踴躍,答對的小朋友可以獲得麵線一包。
麵線DIY體驗需要雙數報名,因為要2人才能一起拉麵線,
第一次來玩好像是有人臨時沒有來所以變成單數,
因為史努比想幫可樂娜拍照,
所以師傅人很好幾乎都是他幫可樂娜一起完成體驗。
先練習拉單條麵線試試看手感,一會兒才能拉一整排。
麵糰的延展性很好,拉長後還可以拿來跳繩,
可樂娜2年前不會跳繩,2年後還是不會跳,運動細胞有待加強。
2人合作甩、拉、放,重覆動作讓麵線慢慢拉長,
隨著長度拉長麵線也會慢慢變細。
鐵棍加上麵線其實是有重量的,
6歲以下的小朋友需要家長陪同與協助,
不然麵線拖地就不能吃囉。
小朋友們認真的唸著口訣,並跟著甩、拉、放的動作,
慢慢拉長麵線,個個都像麵線小達人。
與麵線一起拍寫真集
總共會拉2次麵線,中間曬麵線時間還可以和麵線拍照,
幫大家設計好場景,就能與麵線一起拍下難忘紀念照。
每次的設計都不相同耶,第一次是坐在麵線中間,
第二次則是以千絲萬縷的麵線為背景,所以每次拍下的照片不一定相同。
攝影人想要拍到曬麵線的景象記得要早上來,
因為下午濕氣重,所以會在上午曬麵線。
可樂娜第一次來【石碇許家麵線】是早上,
所以史努比拍到了曬麵線的畫面,剛好又是個有藍天的日子,
有體驗又能幫麵線拍寫真,讓我直呼賺到了。
只是我的六角形星芒看起來好弱啊
流水麵刺激又好玩,快狠準才能吃得到
上次沒有體驗到流水麵,這次和可樂娜同學一起玩更有趣,
因為大家要一起搶撈麵線增加了不少刺激感。
每人會有一份泡菜和醬汁還有黑色與綠色的筷子各一雙,
綠色是公共筷用來夾取流水道中的麵線,
黑色筷子則是用來夾取自己碗中的麵線食用。
燙煮過的麵線會跟著山泉水順著水道快速滑出,
共有原味、紅趨和綠茶三種口味,
因為都是幼稚園中大班的小朋友,筷子功力還不是很成熟,
每人在大聲驚呼中搶著夾的畫面實在太好笑了。
麵線流下來的速度真的蠻快的,要快狠準才能夾得到。
我覺得最好笑的是最後流下來的是水果,
水果居然是小小的藍莓,這回連大人都夾不到,
這老闆是在整人嗎?哈哈哈。
體驗完流水麵吃了飽飽後,剛剛做的麵線也曬好了,
最後的程序就是包裝自己做的麵線,並領取體驗學習證書,
可樂娜很開心的完成了這次的麵線體驗。
這天還幸運的遇到也來體驗的季芹,本人親切又漂亮
【石碇許家麵線】2樓算是休息區與景觀區,
2年前來還有小溜滑梯和家家酒玩具,這次去沒有看到,
不知道是不是剛好收起來了??
【石碇許家麵線】有趣的麵線DIY和流水麵大人小孩都覺得好玩,
還能順遊石碇千島湖、石碇老街等,光是石碇就能安排豐富的一日遊,
想要來玩記得要先上網或是電話預約喔。
石碇許家手工麵線
新北市石碇區烏塗里四分子3號
電話:(02) 2663-3004
營業時間:8:30-16:30(每周二公休)
體驗費用:麵線DIY300元/人|流水麵體驗250元/人
麵線DIY+流水麵500元/人(10人以上團體每人450元)
FB粉絲團:⇒石碇許家麵線
官方網站:⇒http://bit.ly/2Mi6C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