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篇介紹露特西亞,
才發現原來我沒介紹過臺灣音樂館,
這篇趕緊來介紹一下。
臺灣戲曲中心在2017年開始營運,一共有三棟樓,
前面這棟比較小的就是臺灣音樂館的位置。
後面兩棟則分別是大、小表演廳。
照片左邊的是小表演廳,右邊是大表演廳,
兩個我也都進去過了,大表演廳是比較正式的表演廳,
不過還是沒有國家音樂廳大。
兩棟樓之間有樓梯可上去,上面有教室可當作講座場地,
看起來也可以辦小型音樂會。
從文林路進入,最先看到的就是前面這棟台灣音樂館,
中間有個寬敞的通道,露特西亞在右手邊。
左手邊有個賣票的地方,往地下室有展示廳和工作坊,
空間也都可以作為表演場地。
左邊這棟上二樓就是台灣音樂館,
可以走樓梯,也可以搭電梯。
我覺得台音館豐富的館藏很棒,
但最麻煩的是不能帶隨身背包進入,
只能鎖在外面的置物櫃,
手機、相機、錢包、筆記和筆等物品倒是可以隨身攜帶。
台灣音樂館也會策畫展演,
有時會有免費示範講座先介紹這些展演,
我已經參加過好多場次,
有好幾場是不同地區的原住民表演。
右方是行政櫃台,如果有問題可以在此詢問。
櫃檯上有注意事項,
第一條就寫了,要把隨身背包放在置物櫃,
很多人都不太能理解這一點,
我第一次去的時候也很詫異,之後再去就習慣了,
後來曾看過有遊客跟館方吵起來。
裡面都是書、譜、樂器和影音資料,當然不能飲食。
這裡有豐富的館藏,感覺就像圖書館,
只是不能外借,只能在裡面使用。
講座就在中間這兩個半圓形座位區舉行,
這是第一次舉行的時候,後來都改成講者站在左半圓,
聽眾在右半圓,面對面。
順時鐘參觀一下,右邊這一塊都是鄉土文化的資料。
太魯閣族的四音木琴和卑南族的排鈴。
走到靠窗那邊,櫃子上有許多原住民的資料。
去年我大量收集原住民音樂,
發現這裡的時候超開心的,幫了我不少忙。
卑南族的陸森寶和鄒族的高一生都是有名的作曲者,
大家如果不知道他們,或許知道陳建年和高慧君,
陳建年是陸森寶的外孫,高慧君是高一生的孫女。
客家音樂。
有傳統音樂,也有創作音樂,
想找新的歌曲,可以來這兒看看。
南、北管和福佬音樂。
臺語童謠,有書也有光碟。
客語童謠資料。
布袋戲資料
歌仔戲資料
阿美族的裂痕鼓,曾看過族人一邊唱跳,
一邊有人拿長木棒往下敲擊出節奏。
各式中國打擊樂器與原住民的口簧琴。
四簧金屬片的口簧琴。
口簧琴很難演奏,聲音又小,
很多族都有,泰雅族的最講究。
京戲、布袋戲、歌仔戲會用到的板鼓與堂鼓。
這面櫃子有黑膠唱片,都是較早期的流行音樂,
有鄧雨賢時代的音樂家,也有民歌時期的音樂資料。
對面的櫃子擺的是中國近代音樂家,
找找看,你認識幾位?
呂泉生創作了許多好聽的臺語歌,
如:杯底不可飼金魚、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搖囝仔歌,
也改編一些好聽的合唱曲,至今還是深受喜愛。
館內也保存了一臺黑膠唱片機,
日據時代的78轉唱片,
讓台灣的流行音樂傳播得更快更廣。
這應該是比上面那臺後期的吧?
看到這兩本師專用的音樂教科書很驚訝,
我覺得有點熟悉,但這是給普通科使用,
我們音樂科應該是沒有用這個的。
蕭而化寫的和聲學應該也是學音樂的人都會讀的,
不過我們老師似乎沒要我們買,我對這書沒什麼印象。
1970年代許常惠老師帶領的田野調查,
收集了不少原住民的音樂。
這邊則是台灣近代作曲家的作品。
書、譜、音樂光碟都有。
馬水龍最有名的梆笛協奏曲,
就是以前中廣整點報時的音樂。
另一面則是各種期刊雜誌。
後側有電腦可使用查詢。
這一面牆則是影音資料,可以在館內借聽、借看。
這裡館藏真的蠻豐富的,
如果對台灣鄉土音樂有興趣多瞭解的,
可以找時間到這裡看看喔。
臺灣音樂館 臉書粉絲頁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
(週一及國定假日不開放)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路751號
電話:8866 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