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成龍溼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 更換上不同的樣貌
在2017年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計畫又再次悄悄啟動
為這位在沿海的一處小村莊 再次種下土地鏈結的因子
以藝術這個媒介 強烈地凝聚了成龍社區居民的向心力
在2017年 則是推動了「愛行動,愛改變」的主題 向國內外的藝術家徵件
經過篩選後 選出7件作品 於5月初在成龍溼地各角落呈現
隨行 (Piotr Wesolowski , Poland , Follow)
波蘭藝術家 Piotr Wesolowski 在成龍溼地的入口處創造了這座地景藝術
以大量的三角形所構築 整體看起來像是某種生物 引領著旅人們前往探索成龍溼地的表現
更有邀請大家一齊同行 做些改變讓環境更好的意象存在
特殊的是此地景藝術可以走入內部體驗內在的空間
竹編編織的空間與三角形構築的型態 透過光影的表現 更加鮮明與生動
再生 (Reborn)
這件地景藝術建築在前幾年水核心的原址
因為水核心這件地景藝術 而讓成龍溼地聲名大噪
經過幾年來的颱風侵襲與修復後 在今年則透過成龍村居民的參與 在原址建造了再生
象徵著生命的推移與循環
微妙的平衡 (Rob Mulholland , Scotland , Delicate Balance)
由英國蘇格蘭的 Rob Mulholland所創造
以竹子所建造而成的立方體 卻藉由線條的表現 而有了逐漸崩解的動態感
藝術家認為 以竹子這項自然素材必會隨著時間而逐漸崩解 就如同此刻眼前所看見這件作品所呈現的凝住的動態感一樣
在自然環境下 讓自然接手雕塑 創造出不同的樣貌
棲地四號-搖籃 (Hui-Ying Tsai , Taiwan , Habitation #4 - Cradle)
由台灣藝術家蔡慧盈所創作
以半月型的造型坐落在成龍溼地之中 由竹子 麻繩 蚵殼 與當地植物所組成
為溼地鳥類提供一處棲地 在成龍溼地裡 乘載孕育著不同的生命樣貌
行動人生 (Inga Shalvashvili , Georgia , Act to Live)
由來自喬治亞的 Inga Shalvashvili 創作
以竹子的原型 排列成圓 讓聲音在這裡蕩氣迴腸
並運用了許多廢棄的彩色布條裝飾 繽紛了眼底的色彩
迴紋 (Jane Liou , Taiwan , Con-text)
為台灣藝術家劉臻所創作
以一塊塊的紅磚 在一處荒地上 以同心圓的方式排列出屬於土地的紋路
層層疊疊的高度 在以不同高度的視角觀看 更擁有不同的趣味所在
微氣候生命線 (Annechien Meier & Gert-Jan Gerlach , Netherlands , Microclimate Life Line)
由來自荷蘭的 Annechien Meier & Gert-Jan Gerlach 所構築
以竹子乘載著石蓴 在溼地上畫出如同心電圖一般的圖樣 刻畫出成龍溼地的脈動與呼吸
象徵著一條通往綠色未來的廊道與大自然的心電圖
一塊下沉的土地 藉由藝術浸潤社區 讓社區居民對於這塊土地有了更深刻的連結
每年不斷更新的地景藝術 在在吸引了許多前來一探究竟的每雙眼睛
藉由透過每年所邀請不同藝術家的眼睛與想法 看到了這片濕地的可能性與隱藏的價值
在藝術家駐村離去後的時日 居民就擔綱起社區導覽與解說的角色
將每件地景藝術的故事與社區的趣事透過口述 得以傳承 也間接凝聚了社區的向心力
透過藝術 讓這位處於偏僻的鄉村 有了自我的獨特亮點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 FB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 官網
交通: 台61快速道路下247K口湖交流道,轉向南行駛台61快速道路下方台17線,至台17線105.9K處右轉入產業道路
地址: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 (成龍溼地)
By Os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