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台南旅遊局網站上看到的水仙宮嗎?
我從夏林路徒步走了半個多小時而來,見到眼前的古廟“有些”殘破,若不是宮門那一行行凸起的顯著門釘,我還真的懷疑是不是走錯地方了。
水仙宮是國家三級古蹟,地處府治中樞,位於昔日“府城五條港”之一的南勢港尾端,是舊時候水陸交通的必經之地。宮裡主祀水仙尊王(即“一帝二王而大夫”的大禹,寒奡,項羽,伍子胥與屈原),福佑水陸往來的商旅們與當地居民。
據台南旅遊局提供之資料,水仙宮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的時候,時任台灣水師左營游擊的卓爾壇號大力召泉漳商旅集資,並且特地引進了潮州工匠來台主持建築工作,展開長達四年的改建工程。
乾隆二十七年(1783年),北郊(中國福州以北六地共二十餘家商號組織的聯盟)商人蘇萬利(北郊商號之首)等人集資重新修建,並設北郊商辦事處於此。之後,嘉慶元年左右,北郊與南郊和糖郊聯合大修水仙宮,同時將三郊(北郊,南郊,糖郊之統稱)總部設於此,遂使水仙宮成為整個大台南府城的商業中心,香火也越發旺盛,這段時間可說是水仙宮的鼎盛時期!
可惜,進入日治時期後,三郊因曾資助抗日行動,以及與中國中斷貿易,導致與雙邊當局關係緊張,三郊旗下行號產業接連被查抄,甚至倒閉,而台南三郊組合也被迫解散;水仙宮當然也受到連帶影響,還一度被日本政府拍賣,所幸因官員介入而暫緩處理。
不過,水仙宮的厄運並沒有因此解除。昭和十六年,日本政府實施市區改正計劃,將廟宇的中,後二殿強行拆除(有傳其實是被盟軍轟炸毀損),直到二戰結束後,信眾合力重建水仙宮,才有了今日的面貌。
現今的水仙宮是一座單殿單進的閩式宮廟建築,座東朝西,宮開三門,由於宮中供奉大禹的關係,門上不繪門神而改用門釘,建築原理上有裝飾,加固門板,防火和防守之用,宗教上則有辟邪擋煞的作用。在古代,門釘的多寡也顯示官員或是有功之士的社會地位,而宮廟大門的門釘數量,應該也代表著供奉主神的神格高低。
(上下圖:門釘)
我後來得知,水仙宮最近開始新一番的重修工程,斑駁殘舊樑柱與牆面彩繪是在泣訴歲月無情,鮮豔不再嗎?還是因為過了輝煌時期,逐漸不再像之前那樣被人們所重視珍重,所展現出來的落寞?
修復工程看樣子進行得很慢,昏暗宮內架起好幾副鷹架,不見工人踪影,我不太敢入內參觀,深怕被神通廣大的神明看穿,我竟然會為曾鼎盛一整個世紀的信仰中心感到哀傷,這樣渺小的愁緒在歲月長河裡毫不起眼,對於神明也是不敬的吧。
神明需要信眾崇敬,與珍惜傳承其信仰教義,但絕不會想要一個遊客對古老宮廟坎坷歷史的憐憫。
泛黃的籤詩是神明對信眾歷久不變的指引。
木門框下的彩繪。我回來後查閱資料,找到了這幅彩繪的含義:公雞啼鳴報曉,即是功名(公鳴),我不太確定公雞背後的是什麼花朵,據資料記載,若公雞搭配牡丹,代表功名富貴;配合石榴的話,則有功名多子的吉祥寓意(因石榴多籽)。
由此可見,一間宮廟除了可追朔歷史,從細節上還可看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將之繪製/雕刻在宮廟裡,是對神明虔誠的祈求,也是對參拜者的祝福。
龍柱與牆堵相信是後期重建的。
水仙宮於民國八十年(1991年)被列為三級古蹟。回顧其建廟歷史,總是與商業和政治脫不了關係,而現今同樣也是,就在水仙宮的正前方就有水仙宮市場,有些攤販擺攤甚至擺到了宮廟門口,這麼貼近神明,不知會不會得到神明更多的庇佑,讓生意好一點呢?
早期水仙宮的香火為攤販帶來商機,久而久之形成了整個以水仙宮為名的市場馳名台南,是許多饕客尋找古早美食的聖地;如今市場內依然是高掛水仙宮的黃色燈籠,祈求風調雨順,也祈求生意興隆。
【台南水仙宮】
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1號
【水仙宮市場】
700台南市中西區海安路二段42號
注:本博文撰寫之史料部分,乃綜合了台南旅遊局與其他機構所提供的資料,因各自記載的年份有些微差異,故以旅遊局官方記載的年份為準。
延伸閱讀:(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