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籠子之後的豁然開朗,兼顧美學與自由的友善空間|新竹市立動物園

2022-01-27 文字:CJ夫人

2019年底重新開幕的新竹市立動物園,每月平均有8-10萬人次造訪,作為一個面積僅約2.7公頃(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的面積約165公頃)的動物園區,動物種類與數量絕非觀賞重點,而是透過展區設計的視角,思考人類社會與動物棲地共存共處的可能性與意義;新竹市立動物園起了一個良性示範,畢竟還給動物一方遼闊天地與可實現的自由,創造更高度的包容與跨族群融合的友善空間,總能讓人念想,一訪再訪。

 

沒有籠子的空間

一座沒有鐵籠、沒有鐵欄杆的動物與棲地展示場域,會是什麼樣貌?新竹市立動物園的動線流暢和透視感極佳,林水環境、動物與人類觀察席共處一區,各個角落盡是和諧舒適的畫面,人們就像散步到了鄰家公園一般輕鬆自在。不只是場域規劃,更多人文巧思也走入園區,一道道輕跳繽紛的色調圖卡取代生硬的指引文字,人們休憩區與觀賞動物的視角也打破了傳統框架,以水平、俯視、仰視、前方、後方等高低視野與角度探索,就好像置身在真實的野外棲地一樣;原來啊,只要減少了籠子,就能讓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動物園有了嶄新面貌。



 

新竹市立動物園

創園於1936年,新竹市立動物園是從日治時代就有的台灣最古老的動物園,於2019年重新翻修後共分為可愛動物區、高草疏林區、猴島區、猛獸區、河馬樂樂區等五大部分,腹地有限情況下,改採垂直立體式發展,讓動物擁有更開闊的活動空間、水塘、竹籬、草叢和百年老樹,其中我最喜愛的設計概念是讓人們走進籠子的展場,每一位甫入園者,或許都會不經意走入服務中心旁的一座大型籠舍,當朋友從外頭看我,說我就像被關在籠子裡的動物一樣,瞬間我體驗到了失去自由的感受,園方巧妙安排換位思考的場域,讓人們得以體驗動物生命與自由可貴,進而對動物產生同理心,學習尊重生命,與自然相處。



 

動物是園區最重要的主人

喜歡吃西瓜的河馬樂樂、與6歲孩童智商相仿的婆羅洲紅毛猩猩、穿過下沉式景觀隧道看見孟加拉虎和馬來熊、猴島區蹦來蹦去的長臂猿家族,以及共享一片草原的伊蘭羚羊、矮種馬、山羌、鴕鳥等,認真逛上一圈,無論成人、孩童都能大開眼界;走進動物園,人們無需過度周章和刻意安排,無論是遛小孩、翹班約會、放逐自我、或只想喝杯咖啡隨性走走,這座友善動物與環境的生活空間,隨時都能讓你親近。




後記
自從2020年台灣設計展在新竹市登場,設計元素就好像一股強而有力的迷人氣息,吹進新竹城市的各個角落,大至公共空間如新竹市立動物園,小至巷弄獨立店舖如東門市場的街坊攤販,彷彿「藝術、美學、創意」成為了在新竹混下去的一個必需品。


新竹市立動物園

我傳媒關心您: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全國二級防疫警戒,請每一位國人遵守下列三點:「戴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落實防疫措施」。

資訊內容由CJ夫人。喜愛度假。整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