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議題只能訴諸病苦?環保只能做回收?位於萬華南機場的大水溝二手屋,以創新思維與方法,結合在地歷史+準備性職場+社會企業,直入貧窮背後的隱藏事實,讓人、地方或物品,能夠有「第二次的機會」。
▲萬華大水溝二手屋位於南機場地下一樓,橘色大門還保持「國軍福利站」原始模樣
「原本以為福利站的橘色門關上以後,就不會再開了。」大水溝二手屋的世廷是南機場土生土長的小孩,大水溝現址原本是國防部「南機場福利站」,位於南機場公寓地下一樓,在那個還沒有便利商店的年代,買東西都要到柑仔店,福利站是很時髦的場所,世廷小時候常常到福利站買東西。
2018年福利站搬遷到隔壁的「樂群花園新城」,南機場店的最後一天,世廷帶著照相機四處拍照, 他把成長記憶中的每個細節,都「收納」在相機裡,「每個看到的東西都拍起來,就算有漏水的地方也拍,我知道搬過去,就完全不一樣了。」
新舊之間的遷變,往往「功利」,這是進步或創新的殘酷面,那些沒跟上的人或物,就會被「遺留」下來。於是,就有人思索著:如何試著給舊東西、人第二次機會?
▲貴智希望大水溝是一個對人、對物都友善的社會企業
用更友善的方式對待人
大水溝二手屋的主要發起人是貴智,畢業後卻到專注貧窮議題的組織「人生百味」去上班,幾年的耕耘之後,他找到自己想做的議題:結合貧窮與二手物質。
「人們往往只看見了事物的表象,而忽略背後隱藏的真實。」貴智說,大多數人丟棄家電時,看見的是壞掉的那部分,而不是有被修復的可能性;面對弱勢族群時,看見的是他們沒有工作,而不是背後的無力,「我們希望用更友善的方式,不管是對人、對事,都能夠有『第二次的機會』。」
大水溝是2020年8月開幕,貴智坦承很多事情還在摸索,「賺不到什麼錢,但這個過程很有趣。」很多時候,有些物品只是給了不適合的人,從這個面向來看,人也是一樣。他說:「有些人只是沒有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
大水溝團隊裡有一位單親媽媽,有輕度智能障礙,找工作時四處碰壁,因為有撿拾回收經驗,剛好可以在大水溝團隊,擔任二手物資分類整理。「她做這個工作比我和世廷好太多了,她也從這個工作中,獲得很大的成就感。」貴智從接觸個案的經驗,不斷修正、不斷累積,讓大水溝所謂的「第二次機會」更明確而堅實 。
「我們相信只要她們找到適合的位置,就能夠發揮出巨大的能量!」貴智強調,工作不應該只代表一份能夠養家活口的薪水;更重要的是,當弱勢族群有機會進入一個友善的工作環境,就有機會維持長期穩定的工作狀態,並吸收更多的能量、對自己產生自信,鼓起勇氣拋開過去受歧視、甚至暴力對待的經驗,這才是能夠成功擺脫貧窮的關鍵。
因此,大水溝是以「準備性職場」為主,來這裡工作的單親媽媽或弱勢者,都是萬華專責弱勢家庭照護的「台灣社區實踐協會」轉介過來,一方面提供些許經濟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弱勢者透過工作,重新熟悉職場人際關係,一段時日之後這些弱勢者,都會被介紹去做正職工作。
而除了萬華當地的貧窮議題之外,大水溝二手屋也思考著,如何連結另一個共同記憶?
▲世廷(圖中)是南機場土生土長的小孩,熟悉在地歷史,也善於維修再生
承載歷史&貧窮議題
老萬華人大多知道,現在的西藏路,早前是一條寬25公尺、深15公尺的「大水溝」;1960年代因為附近工廠排放廢水,被戲稱為「黑龍江」。
1963年,大水溝以南的「南機場」,興建了臺北市首批的五層樓國宅,台北市府約在1976年,開始分階段將大水溝加蓋,變成一條寬30公尺的大道,開啟了南機場一帶的繁榮發展。後來的結局相信大家都知道了,這個一度是台北最早有抽水馬桶的社區,隨著大台北商業活動逐漸向東區移動,南機場不僅人老珠黃,更被貼上老窮的標籤。
大水溝另一位共同發起人世廷,他家距離南機場很近、走路不用五分鐘,「以前長輩坐計程車,都不會說『到南機場』,而是說『到青年公園』。小時候我沒有特別感覺,逐漸長大之後,才了解這其實有一些貧窮的議題在裡面。」
世廷從小就喜歡拆東西、修東西,採訪過程中,他一邊拿著電焊槍焊接,一邊說:「我們提供的是一個工作機會,這些弱勢者來這邊,不是受資助的人,她們是來工作。」
世廷和貴智都不是社工系畢業,他們思考大水溝的時候,是朝著「社會企業」來規畫,而不是社福機構。所以,大水溝不完全依靠捐款,有一半經費來自賣二手物品的收入,必須自負盈虧!
貴智坦承走這條路很有壓力,「解決社會問題有不同方式,社會企業可以一邊做好事、一邊賺錢,實際做下來才發現,要兼顧是一件蠻困難的事情。因為所謂的做好事,就是做服務、社會倡議,以商業模式就是額外成本,我們就會想說,在這些花成本之外,要做什麼事 來平衡我們的營收?」
▲大水溝透過體驗課程,親自拆卸、親自維修,來理解消費的意義
環保是有錢人的事?
目前大水溝經營只平衡房租而已,在達到損益兩平這條路上,走得跌跌撞撞;然而,在貧窮議題的倡議,貴智和世廷走得非常迅速而穩健!令人好奇的是,二手用品總是被歸類為環保議題,如何突破舊有的印象,用創新的方式,加入貧窮議題?
世廷說:「我從以前就聽過一個說法,環保是有錢人的事,窮人想的是『如何開源』,他們對周邊環境,有時是無力可及的。環保和貧窮真的是毫無關係嗎?以我做修理這件事來看,兩者是相輔相成。」
「弱勢的人只要有一個管道告訴他,東西並沒有壞,你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讓它再生,根本不用再花一筆錢,來增加生活支出。」因此,大水溝除了賣二手用品,更推廣修理、推廣再生,貴智和世廷規畫了一系列體驗課程,讓居民自己來拆、自己來修,世廷說:「為什麼要開課?我們認為要先會拆,才有機會修;讓他們理解,消費不一定是壞事,我們是希望可以『在消費的世界找到一個平衡』。」
大水溝希望透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或課程,讓民眾在購賣的時候,先考慮到物品的可維修性;或是,養成先到二手店找找看,有沒有相同替代品,先確認自己真的需要這個東西,再去買新的。
▲大水溝所在的南機場地下一樓,已從廢墟變身為花草扶疏的希望之地
人與物的第二次機會
現在的舊,曾是過去的新,物品如是,人或地方亦如是,南機場縱使一度領先全台、是第一批裝設抽水馬桶的社區,經歷超過五十年的風霜年月,不論人或社區,都步入了遲暮,只能佝僂且蹣跚而行。當地居民似乎已經認清這個事實,下午走在這社區,可以看到不少老人、坐在門口,用一雙沒有表情的眼睛看著你;國術館、老麵店,招牌都還在,但主人在不在,就不知道了。
老、窮、舊是外界看待南機場的方式,貴智和世廷卻認為,這些問題更多與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以世廷為例,他親眼見證了「國軍福利中心」的空間廢棄後的頹圯,又參與它未來的可能,「當我知道我有機會,讓這個地方重新開張,我其實很激動!」,世廷難得顯露情緒。採訪過程,他始終顯得理智,會仔細思考每一個提問,找出他認為最恰當的答案,只有談到這個題目,顯得異常開心,他說:「原來我不是可以再看到它開幕,而是我可以加入、去幫它開幕。」
這個「它」當然指的是大水溝現址,從一個福利站移出、空間被廢棄如同廢墟,貴智和世廷一起打開封閉的門,再慢慢整理成目前明亮潔淨,又綠意盎然的地方。
採訪當天,貴智在櫃檯招呼客人,世廷在另一個角落修理家電,兩人分工很明確,有共同收穫,也有共同的問題,世廷就說:「我和貴智討論過,當我們被迫一定要離開的時候,有可能台灣其他地方,會需要這樣的模式、這樣的經驗,不管是重新開一間大水溝分店,或是重建這個模式,可以把這些經驗,給想要做這件事的人,這就是我們現在在這裡,努力想要留下來的東西。」
一個被世代淘汰的地方,只要有人願意,就有重新開門的一天;維修、重生,並非僅限於二手物品的買賣,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情誼與溫暖,貴智和世廷嘗試找到一個方式,來展演「人和物的第二次機會」。
【大水溝二手屋小檔案】
營業項目:二手物品、家電維修與教學
地址:台北市萬華南機場公寓地下一樓
營業時間:星期三~星期日PM1-8點
官方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gutter2ndch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