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5D2+Canon 17-40mm
行經民權路,總不免被聳立的西式建築給吸引,
此為「台南公會堂」,又名「台南公館」,如今的「台南舊社教館」,
落成於 1911年(宣統3年)。
原址本為吳園,而後由官方與民間合資四萬多圓所興建成台南公館,
用以當時市民重要集會的空間場所。
進入公會堂史料室,陳列的歷史,能更認識公會堂。
精巧的公會堂模型。
地下室展出公與義的堅持,二二八事件的特展,其實看了有點心情沈重。
突見一古井,傳為吳家作為飲用或灌溉之用,又傳為以戰爭或防火之用。
步出戶外,從圓形劇場看過去吳園的一景,不少人坐在圓形劇場上休憩,曬曬太陽、吹吹微風。
吳園前的水池與庭院,宛如中國山水畫中的一景;
吳園乃清道光10年(西元1830年)由清朝士紳吳尚新所建,由台南廳技師矢田貝睦所設計,
稱為「吳園」,內有假山、池塘、亭台樓閣等設施,
其中以仿漳州城外飛來峰之景最為吸引人,在在表現出當時府城之冠吳家的財富。
清代台灣有四大名園,分別是台南「吳園」、板橋「林家花園」、新竹「北郭園」、霧峰「萊園」;
古色古香的吳園排屋,宛如時光倒轉,中國庭風滿溢。
有一些小店販售著紀念品與傳統小物,更與吳園的風格相契合。
相對於中式庭園的吳園,洋溢日式風情的全木造柳屋,顯得特別突兀;
柳屋最早可追溯到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由日人柳下勇三設立的食堂,
歷經旅遊諮詢中心、府城十大伴手禮展售中心等使用,
現今以十八卯茶屋重生。
為何取名十八卯茶屋,相信從字面上不難猜測,十八卯即為柳字的拆寫,
即使改名,依舊保存著舊有的意義,加有重生的意味。
門口放置著早期叫賣用的小擔子,更添懷舊意味。
整棟三層樓高的木屋建築,佐以綠蔭的陪襯,典雅中瀰漫著歲月的歷史。
沒有進去喝茶,裡頭的環境無法窺視,有空可以來喝喝茶,並欣賞一下柳屋的內在。
齊聚一堂的公會堂.柳屋.吳園,一次可逛三種截然不同的類型,
放慢腳步好好的來欣賞古都中珍貴的歷史資產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