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太平洋浪花馬」望海踏浪,跑過也不錯過在地美好
以太平洋為最大賣點的浪花馬,二十一公里的半程路線沿東濱公路設計,以太平洋日出舞台為背景起跑,從海洋公園出發經和南寺、觀景台,至跳浪隧道折返之後,轉入鹽寮漁港,路途間可欣賞美麗海岸線、早期漁村風光、以及罕少人知的沙灘之境——其中一公里的「踏浪」路線設在鹽寮礫石海灘,是全段離海最近的路線,跑步同時可以聽到海浪拍打海岸的奏響、感受陽光與海風拂過皮膚的溫度,以及浪花飛飄在皮膚上的觸感,是浪花馬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體驗。
接下未完的任務
談起太平洋浪花半程馬拉松的起源,前身為東華大學師生於二○一四年自發舉行的「東海岸馬拉松」,當時是由資工系教授戴文凱、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林嘉志、鐵人三項代表隊教練徐國峰發起,他們想從校園出發策劃一場擾動在地的活動,便召集各系所學生發揮專長,推動了第一屆馬拉松活動。
「這場產官學協力推動的運動經濟實驗計畫在當時得到很大迴響。」今日接手浪花馬的花蓮縣體育會執行長張志強回憶起來仍印象深刻。只可惜,東海岸馬拉松未能續辦,至二○二○年團隊嘗試回歸推動「洄瀾東海岸馬拉松」,卻遇上疫情爆發,只好緊急停辦,這個「未完成式」便成為他心中經常念起的遺憾。
兩個「太太」 助力在地經濟
在花蓮縣體育會與中華民國台灣運動旅遊發展協會的共同努力下,東海岸馬拉松於二○二三年以嶄新的名字「花蓮太平洋浪花馬拉松」再次出發。張志強笑道:「花蓮有兩個『太太』,一個秋天舉行的太魯閣馬,一個春天舉行的太平洋馬,各有各的風情。」
訴求「Run for Ocean」的浪花馬,結合天然景觀、人文歷史、經濟活動,除了路線設計展現特色之外,全場活動也緊扣當地社群,花蓮縣體育會偕同鹽寮村長整合旅宿資源、策劃浪花市集與慶功宴等活動,打出「住在賽道旁」感受在地居民人情味的特色,加上伴手禮業者贊助的特色補給品,使活動帶來的經濟效益可以直接挹注於在地。
此外,浪花馬也響應永續議題,賽事活動手冊與完賽證書電子化,減少紙張浪費,並且響應植樹節活動,以樹苗代替紀念品,讓跑者帶回家栽種,實行「跑步減碳,種樹增氧」的精神,鼓勵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的最大值,為地球環境議題貢獻最實際的一份力。
張志強說:「電子化過渡時期大家難免不習慣,多少會有抗拒與抱怨,但這都只是暫時的。只要多點耐心教育宣導,便能慢慢擴散成新常態。永續是需要成本的,我相信只要方向正確,堅持就會成功。」
用馬拉松精神走出震後低迷
據統計,浪花馬第一屆吸引三千五百餘人參與,首屆的好評口碑加上鄉親加大力道的支持度,第二屆的能量更強,參加人數翻倍暴增來到七千人。在國內選手部分,花蓮本地佔三○%,外地則佔了七○%,另外還有一四○多位來自十二個國家的外國選手參與,使得浪花馬成為東台灣的大規模半程馬拉松賽事之一。
當今年浪花馬結束,花蓮遭強震侵襲,為了振興花蓮震後經濟,張志強更是馬不停蹄,以浪花馬為號召希望可以連結更多內容,吸引更多不同面向的人來。
花蓮太平洋浪花半程馬拉松 兩天一夜行程推薦
Day1:走撒固兒步道→吉煲(午餐)→5+商行來點飯後甜食→到花蓮鐵道電影院享受一部電影→島東譯電所逛選物、吃菜包→入住花蓮市區住宿
Day2:參加太平洋浪花半程馬拉松→和南寺、鹽寮漁港走走→FUN Table Cafe'(午餐)→璞石咖啡x光之島共享基地看展喝下午茶→美美里信窯烤麵包、花崗山剝皮辣椒(伴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