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Fish
窩客好文

Big Fish

文章類別:旅遊-國內旅遊

縣市地區:花蓮縣 > 豐濱鄉

離開新社部落的香蕉絲工坊,

車子往前沒多久,來到新社國小前方就停了下來,我們要去看新社岩棺。

 

不過一下車,新社國小的大門和圍牆就很吸引我。

 

大門右邊是以黑白服飾為主的噶瑪蘭族。

 

左邊則是色彩較繽紛的阿美族。

顯示出這裡也是個族群融合的地方。

 

門口正好有個車站站牌,有兩大一小共三隻海龜站崗,鯨魚尾巴當成涼亭,

學校圍牆高度降低很多,但有許多看起來像飛機的裝置藝術,那些其實是飛魚。

把在地文化精髓融入學校門面,設計得很棒!

可以讓旅人坐的部分則完全融入下方圍牆,感覺好巧妙。

 

穿越圍牆上的飛魚可以看到裡面的部分校舍,可惜沒有安排參觀。

新社會在莿桐花開的時候舉辦海祭,接著四到九月就是他們捕飛魚的季節。

飛魚還有不同品種,四月底到六月初是捕夜間的白鰭飛魚,

六月底後換補體形較小的班鰭飛魚和尖頭細身飛魚。

漁獲大多新鮮煮食、曬乾收藏或切塊醃漬(Silau),除自己食用,也是贈送親友的禮品。

看到Silau這個字,我就想起阿美族的醃肉或魚也叫siraw,

泰雅族也有類似食品,叫做得麼面tmmyan。

大部分的人可能跟我一樣不敢吃生肉,但這可是他們的珍饈。

 

新社國小斜對面有一小棟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據說以前是衛生所,

現在裡面也沒有展示東西,而且即將改建。

我們要看的岩棺在這棟的後面,就沿著小路往後走。

 

這裡設了個涼亭,岩棺就放在這裡,旁邊就是海岸了。

岩棺本來不是放在這裡的,還曾被移到台北新公園展示,

 

據研究顯示,新社岩棺年代距今約三千至兩千年前,是麒麟文化的重要遺存,

石棺顯示當時已有巨石製作技術,見證新石器時代重要工藝。

 

凝灰岩材質,是個中間有凹槽的長方體,兩個長邊的外側有三個四方形凸起,

底部中央有個洞,我們有走靠近看,確實石棺底部有個洞。

 

頂部凹槽開口處四周有一淺凹區域,似乎可以作為置放或固定蓋板的功能。

這麼大的石棺,大家以為是棺材,其實只是外形像,

挖到岩棺時並沒有挖到人的骨骸,所以並不知此岩棺的用途為何,

有人猜測可能是祭祀用。

 

岩棺是由單一岩塊雕琢而成,早期稱為石棺。

後來為了與石板棺區分,而且岩棺主要是由大型凝恢岩塊雕刻而成,故稱為岩棺。

1975年有日本商人看上此岩棺想運走,還好豐濱鄉公所及時阻攔。

原先擺在鄉公所後方,1987年經省立博物館購置,並移往台北新公園供人參觀。

當年十月展示的時候,還邀請在地鄉民北上表演,

新社噶瑪蘭族人就在當時表演噶瑪蘭族特有的治病儀式,

世人才驚覺還有噶瑪蘭族的存在,也從那時開始了他們的正名運動。

其實兩、三千年前的新社並沒有噶瑪蘭族,所以岩棺跟他們的民族沒有直接關係,

只是因為在新社發現,所以被稱為新社岩棺,

但也間接讓世人注意到噶瑪蘭族,或許冥冥之中已有最好的安排。

 

走到涼亭後方的大樹下,就可以望見大海,這岩棺放在這裡蠻隱密的,

不過放在戶外也有點危險,要是真有人要偷,就會被搬走了。

 

雖然只是小景點,但這岩棺也有些歷史和故事,來到新社可以順遊,

地點就在新社國小斜前方,沿小路往後走約一百公尺。

 

創作者介紹
Big Fish

BigFish自由自在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