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Fish
窩客好文

Big Fish

文章類別:旅遊-國內旅遊

縣市地區:花蓮縣 > 花蓮市

在吉安吃過午餐,我們回到花蓮市,要去看看紀念1878紀念碑。

 

一下車我就發現這裡有好多落羽松,環境很優美。

 

路邊也有成排落羽松,一月的時候應該很美吧!

 

園區裡有支高高的圖騰柱矗立著,上頭寫著國福社區。

 

另一邊寫著撒固兒部落。

 

原來我們來到了撒奇萊雅族的國福社區,也叫做撒固兒(Sakul)部落,

這裡有大片草地,還有許多落羽松,往北邊看過去,後面就是加禮宛山。

 

我們走到紀念1878紀念碑前,我原以為會有撒奇萊雅族人來介紹,

後來才知道並沒有,而是繼續請噶瑪蘭族潘潮成老師介紹。

這個碑是在2015年由兩族、原民會和花蓮縣市政府共立樹立,

雖然兩族的名稱不同,但指的是同一個事件。

事件起因於1878年清軍來到後山開拓,

原本聯結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制衡太魯閣族,

但因為清軍缺乏糧食,對原住民迫害,導致發生衝突。

清軍在美崙山探勘地勢時遭到加禮宛人(噶瑪蘭族)襲擊,

於是決定轉向先攻擊美崙溪南邊達固湖灣部落的撒奇萊雅人。

清軍用火攻燒了達固湖灣部落外圍濃密的刺竹林,

撒奇萊雅人派出大頭目古穆‧巴力克和夫人向清軍投降,卻慘遭殺害,

最後再迫使存活下來的族人進入阿美族部落生活,

此事件一般稱為加禮宛事件,撒奇萊雅人則稱為達固部灣事件。

這兩族的族人深怕再被迫害,於是隱身在阿美族部落之中,

直到近年來原住民意識抬頭,族人才敢站出來為自己爭取正名,

2002年噶瑪蘭族才復名成功,而撒奇萊雅族甚至到2007年才復名。

 

旁邊疊了幾塊大石,不過用意不明,大家都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大家在草地上拍照聊天,然後再往旁邊的祭場走,

經過一個池塘,蠻不錯的造景。

 

我們去的當天,祭場被圍起來,看似在整修,

只能從鐵門看到場內這塊大石頭,

上面有撒奇萊雅族的標誌,下方還有用英文字拼音的族語。

圖案中間代表的是刺竹陣圍起的部落,左邊有個陀螺,右邊則是四瓣風車。

 

一旁的地上找到石刻解說火神祭Palamal,它與傳統豐年祭不同,

可說是目前最常聽到的祭典。

以前並沒有火神祭,現在此祭典是以加禮宛事件為核心概念,

當時清軍引火射箭,燒毀在部落外圍保護用的刺竹林,撒奇萊雅族幾乎被毀。

現在族人以火神祭來弔唁在加禮宛事件中犧牲的領袖古穆‧巴力克夫婦與族人,

也有凝聚民族認同的意義。

潘老師說噶瑪蘭族人也會來參加。

撒奇萊雅人在火神祭中會以紅、綠、藍、白、黑五色使者祈福。

紅色使者負責迎接火神,傳承智慧;綠色使者以刺竹除穢,除去厄運和晦氣;

藍色使者以酒水滋潤族人的心靈;

白色使者代表火神光照,為族人點燃光明的未來;

黑色使者以黑炭隱身,讓惡靈無法靠近。

儀式中祝禱司為族人以酒沫蕉葉表示護身,

族人則持火把巡禮繞圈,體驗及緬懷先民落難情境。

儀式後舉行火葬儀式,燃燒火神太花棺,

祈求火神的靈魂能與族人一起浴火重生。

 

石刻另一半介紹圖案代表的意義,仔細看,就是出現在大石碑上的圖案。

第一個圖的外圍代表的是保護部落的刺竹,

當年達固湖灣部落每次成年禮就會沿著部落種一圈刺竹,

半徑達200公尺,部落僅有兩個取水出入口,

如果不是因為火攻,重重的刺竹圍籬是不容易進入的。

第二個介紹的是以檳榔鞘削製成四瓣風車的圖案,

分別代表造物神、土地神、祖靈與民族英雄Kumud Pazik古穆‧巴力克、生命神。

第三個圖案介紹的是陀螺,源自於智慧之神Butung製作陀螺耕種,

後是則用於祭祀及兒童玩樂之用。

 

祭場後方還有大石碑,我沿著小路走到後方去。

眼前這片雜草呈現橢圓形,據說是模擬撒奇萊雅族外圍的刺竹林,

或許就是火神祭時搭建刺竹林場景的場地。

 

後面有一排大石碑,共有八個,是撒奇萊雅族祖訓。

隔天我們前往新社的路上經過水璉部落和磯崎部落時,

也有見到一個廣場周圍有這八個大石碑,那邊也有撒奇萊雅人。

 

裡面的四個碑上寫著風吹、雨淋、土生、火燒,此為神之職。

巨石上面的圖案代表著大自然的景象。

 

外面四個寫著敬神、勤奮、自愛、愛人,此為人之道。

 

這次雖然沒有撒奇萊雅族人來介紹有些可惜,

但對於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都有參與的加禮宛事件瞭解了不少,

也終於瞭解火神祭是在紀念犧牲的大頭目Kumud Pazik古穆‧巴力克。

下次再唱起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的歌,也感覺更接近了一些。

創作者介紹
Big Fish

BigFish自由自在的魚《●)))><